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1月2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人物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1-24] 余志明為《四庫全書》冒險

放大圖片

余志明與他嘔心瀝血的電子版《四庫全書》。

錢 華

 文淵閣《四庫全書》7億多字,每天看5萬字,也要花40多年才看得完。

 《四庫全書》是清朝乾隆皇帝,為保存文物國粹,下令應徵前代遺書和本朝文人學者著作,設館纂修,歷時10餘年完成的,是現存中華文化領域最完整、抄寫最統一及最大的一部叢書。

 余志明投入港幣5千萬,開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推揚中國文化寶藏,至今賺到的1千萬亦全投回去繼續使命。

 這部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叢書,79337卷共36277冊書,囊括了從先秦到清代乾隆以前的主要經典,涵蓋了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各個學科領域,卷帙浩繁,內容宏富,令人嘆為觀止。

 事實上,《四庫全書》從問世至今,還沒有一個人能從頭到尾讀完。

 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完美結合,余志明於1997年6月成立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投入5千萬港幣,開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全公司只有這麼一個項目,至今賺回來的1千多萬亦完全投回去,研發和推廣新版本。

 余志明從一開始就安慰自己與太太,告訴朋友,這個東西可能虧本,甚至血本無歸。

 「這等於先把錢捐出去,然後賺回來的多餘的錢再投回去用於推廣。」

 「這似乎是阿Q精神,但我希望為中國文化的繼承及推廣出一些力。」余志明說。

緣份始於80年代

 有這樣的後果就必定有前因。余志明和《四庫全書》的緣份,可以追溯到80年代初期。

 那時,余志明觀察電腦生意一直向桌上電腦方向發展下去,到90年代初,他發現電腦不僅是一個計算機這麼簡單,可以開創很多事業出來,CD ROM的出現,使得西方開發出很多教學新產品。觸角敏銳的余志明察覺中文方面也應該可以做些事情出來,於是投資成立迪威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專攻開發中文教育軟件。

 在開發中文教育軟件業務時,余志明發現當時電腦技術在處理中文信息時存在很多問題,即使是當年盛行的1萬3千多字的大五碼字庫,很多漢字亦不能顯示出來。

 「需要做大的中文字庫。」余志明似乎尋著了方向,「不過,一旦進入研究,就發現已經有很多人開始做了,但沒有一個系統和標準。」

 如何推動中文數碼化?余志明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

 「要把中文典籍數碼化,一定先要有較為完整的字庫。」

將中文數碼化

 「甚麼是大字庫?漢字有10多萬,以現時的電腦技術,不可能處理所有漢字。最重要是弄清楚哪些字必須在字庫內。」

 此時,台灣商務印書館的張連生建議余志明,利用他們在80年代影印出版的全套《文淵閣四庫全書》,開展中文數碼化工程。

 文淵閣《四庫全書》有系統、有條理地將中華五千年的重要典籍匯集成一大套百科叢書。因其收書極為豐富,文獻資料繁多,實在是規模宏大的資料庫。

 「這是非常好的項目。能把《四庫全書》電子化,就可解決大部分中文數碼化問題,為學術界研究提供方便。」

 讓余志明最後下決心朝這個目標奮進的,還不只是這麼簡單。

 事實上,早年的余志明成功於金融界、紡織製衣和高科技行業。一直想把自己的收穫貢獻回饋給社會。

感慨中國文化斷層

 「掙錢是沒完沒了的,我想用一筆錢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余志明回憶,那時,他在《大公報》或許是《文匯報》上,閱讀到了一位80多歲的女教授的文章,感慨萬分。這位女教授一生從事研究,寫了很多筆記和資料卡片,放進一個房間裡,滿滿的,現在沒有人再有興趣做古籍研究了,她憂慮的中華文化斷層。

 「『文革期間幾乎沒有人研究古書,老一輩於1990年左右,不是老病就是離世,剩下來的傳統古籍研究不可以繼承,年輕人寧學商科,也不去接觸古籍。」

 「如果現在不做文化傳承的工作,以後就更難了。我要幫學者去做,用資訊科技做一個大的文化平台,把所有重要的中國古籍儲存進去,方便學者使用。」

 「就是這兩個事件,讓我最後鎖定做《四庫全書》電子版。」余志明今天說得這麼簡單輕鬆,但其實,當時的他亦很猶豫和擔心。

 「做這件事,有一個承擔。」余志明提起台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謝清俊,充滿了感激。

「願意冒這個險」

 「他是數碼化專家,世界學術權威,已經將《二十五史》和佛教典籍數碼化。他將10多年來所有開發的技術無償地提供給我。」

 余志明至今對當時兩人的對話記憶猶新;

 「余先生,這個事情很難做,你真的要做嗎?」

 「願意去做,冒這個險。」

 「要做這個事情,歷史上只有一次機會。如果你做,其他人一定不做,如果你做得不好,你就成為歷史的罪人。」

 「一個很大的承擔,給我想想。」

 「我願意冒這個險。」雖然當時無十分把握,經過深思熟慮後,余志明這樣回答,但也一直擔心。

 從1997年開始開發電子版《四庫全書》至今,余志明心路歷程曲曲折折。

為求普及 低價出售

 「如果開始賣50萬一套,賣100套已可以回本,找100個以上大的圖書館用戶不難,但我們目的是推廣中華文化,應該價錢最低,讓多些人可以接受這部書,有機會做研究。」

 現在賣8萬,為什麼這麼便宜?

 「花大氣力,對中華文化一個承擔。一件利器,假如沒有人去運用,它始終談不上有任何價值。就比如將要在杭州舉辦的線裝《四庫全書》拍賣,起價260萬,但買家可能只用來裝飾自己的家,有甚麼意義?」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有標題版、全文版、網絡版和內聯網版(www.sikuquanshu.com)。不少世界知名大學和專業圖書館已購置,供讀者使用。以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的數據查證和比對工作,現在數十秒之間便能完成。

 過去,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真的很少人去借《四庫全書》看,北大幾年只有幾個人在圖書館簽名借閱。不過現在每天也有人用,北大之前買了一套,可以同時3個用戶使用,今天是10個用戶也不夠用。後來,迪志找人捐錢贊助,又增加了10個用戶同時使用的功能。

 「從前學者嫌麻煩,難得碰《四庫全書》,現在電子版容易使用,影響一定會一天天大起來。」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高級助理館長黃潘明珠女士就表示很驚訝,想像不到除了文史學系的教授使用之外,還有社會、地理、經濟和醫學學系的教授使用。原先買5個戶口,現在10個用戶使用,供不應求。

設立學術獎

 雖然前景看似光明,《四庫全書》電子版日文版工程已經完成,年底推出,但余志明仍然沒有絕對把握。盜版猖獗,無言以對。

 「如果將來狀況不好,就把整個東西送出去,例如送給國家基金。不過如果送給國家政府,不知他們會否推廣?我的能力有限,年齡亦大了。在我有生之年,我會繼續推廣,目的多賣多用,才能推廣中華文化。」

 2000年,余志明更決定在北京大學圖書館設立「余志明《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學術成果獎」,獎勵北京大學利用《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取得研究成果的師生。

 余志明建議應該由政府繼續承擔這些系列項目。

 「搞中華文明資料庫,《四庫全書》只是個開始,未來還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