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1月2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1-24] 醫療服務要有長遠規劃

■鄭宇碩 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

 醫療服務的負擔越來越重,人口老化,醫療費用因科技發展越趨高昂,政府須要盡早改革,不然就會為未來的政府埋下地雷。其實任何增收費用的建議作用均十分有限,長期的出路一定是全民供款的醫療保險計劃。

 新任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最近向媒體表示,公立分科診所很可能要增收費用,以鼓勵病人轉而光顧私家醫生。周局長亦提出醫療保險計劃以降低病人的財務風險等。

 醫療服務的負擔越來越重,人口老化,醫療費用因科技發展越趨高昂,政府須要盡早改革,不然就會為未來的政府埋下地雷。其實任何增收費用的建議作用均十分有限,長期的出路一定是全民供款的醫療保險計劃。

很難靠加費來減少政府開支

 現時醫院深切治療病床成本大概每天超逾二千港元,但公立醫院的收費只是每天一百元,僅夠病人伙食之用。這樣的收費水平,很難靠加費來減少政府開支。只要收費增加百分之二十左右,就會惹來不少批評。

 西方國家的經驗充分證明,公立醫療服務開支增加得很快,政府很難提供足夠的財政支持;經費不足,服務素質就會下降。通常的情況是輪候的時間會越來越長,輪候時間長,病人的風險就越大。

唯一理性的選擇

 醫療費用的高昂,不要說是草根階層,就是中產家庭也往往難以負擔。故此全民供款式的醫療保險計劃是唯一理性的選擇。當然,在目前的經濟情況底下,要市民從每月收入中供款一個百分比,勢必遇到很大的阻力。但其實市民亦心中有數,明白「羊毛出在羊身上」。

 首先,這樣一個龐大的改革計劃,必須有一段頗長的醞釀時期,就像政府有意推行銷售稅一般。市民自然了解弱勢的特區政府,不可能在明、後年推行一項全民供款的醫療保險計劃。但特區政府起碼應該就上述的改革,進行研究和討論,等候適當的時機去推行。

 適當的時機大概有待經濟好轉。經濟好轉,市民收入增加,要他們供款,阻力也會較小。其次,經濟好轉,現行的強制性退休保障計劃的回報會較為可觀,市民對這類供款計劃的抗拒也會稍為降低。

政府應避免轉嫁負擔印象

 政府為推動這項計劃,應該表示它的財政承擔,避免予人把負擔轉嫁到市民身上的印象。到時要推動供款,政府可能要稍為減稅,藉此彌補市民一部分的負擔,故此現階段政府不宜輕率減稅。

 要考慮的另一項措施,就是政府從財政儲備中撥出鉅款,例如一千億港元之數,作為醫療保險基金的一部分,顯示市民參與供款計劃事實上是得到政府的補貼。除了從財政儲備撥款外,政府亦可訂定一項長期性的出售政府資產計劃,把出售所得,撥入保險基金,減輕市民的負擔。當然,政府可以雙管齊下,以從財政儲備撥款及出售政府產業兩種方法去補助保險基金。

 一個真正為市民謀福利的政府,一定是一個有魄力、有遠見的政府。面對種種轉型的挑戰,政府必須及早籌謀。(本專欄逢周三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