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1月2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1-27] 藉經濟增長之勢 解長遠發展之困

 特區政府昨日公布本港第三季的經濟數據,本地生產總值超過預期,增長達7.2%,全年經濟增長預料為7.5%。然則,市民在為經濟快速增長高興之餘,也要清醒地看到,香港經濟的反彈,主要得益於外圍經濟增長、中央大力支持及內部傳統因素如樓市回升等,並非經濟轉型取得突破性進展。經濟結構不平衡制約著長遠的發展,香港不能回復過於倚重樓市的老路,而應藉經濟強勁復甦帶來的寬鬆環境和資金充裕條件,下真功夫吸引產業投資,推動香港製造業升級及優勢產業的發展,加快經濟轉型,為本港經濟的強勁發展注入長久的動力。

 本港經濟的大幅增長,有內外兩方面的因素。從外部來看,全球性的經濟復甦,各主要市場需求殷切,配合弱美元的條件,令香港出口增加;內地進出口和投資帶動經濟增長,使處於中介地位的香港,經濟受到強有力的帶動;內地居民赴港個人遊刺激了香港酒店業、零售業、餐飲業等行業的興旺,與CEPA效應一起,對香港經濟復甦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應。從內部來說,經濟增長數字高,除了去年爆發SARS令比較基數偏低之外,樓市價格顯著回升帶動消費信心,也產生了重要作用。

 短期來說,在外圍經濟帶動和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加上樓市勢頭仍然良好,香港經濟將繼續保持增長。但長久來說,因過於依賴地產業和服務業,缺乏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包括高增值的製造業,香港經濟恐難從根本上得到提升。

 事實上,地產業作為香港的支柱產業,具有較高的投機性。地產業的暴利對其他行業產生擠迫效應。房價上升抬高企業運作成本,非地產相關的行業在香港都很難生存。地產業是沒有多少科技附加值的行業。若普通市民沉溺於買樓和炒樓,容易成為缺乏技術才能的食利階層。地產業在香港經濟中佔極高比重,是經濟結構調整緩慢的重要原因。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在樓市暢旺帶動相關行業向好的市場氣氛下,倚重樓市推動經濟的社會心理又再抬頭。這一方面容易使人忽略香港經濟的隱憂,同時也必然增加經濟轉型成本和困難。香港不能回復過於倚重樓市的老路,故特區政府在政策上注意保持樓市平穩的同時,宜將著力重點放在推動轉型方面,充分重視CEPA效應所帶動的生產器材添置大幅上升的勢頭,採取優惠的土地和稅務等政策,吸引高增值製造業投資,使香港的產業結構平衡發展。(文匯社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