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7] 香港學童體質下降敲響警鐘
■雷雄德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
談到今天本港學童的體質,大家都會異口同聲地說:「而家搵小朋友體質邊度夠我瓊當年好!」我們形容香港小朋友的身體狀況,不外都是以下幾句形容詞:「怕辛苦、怕曬、肥胖、懶郁動、意志薄弱」,這是不是發達社會必經的後遺症嗎?
體質問題形成社會疾病
年青一輩的體質每況愈下,兩年前衛生署的資料顯示,本港肥胖學童的數目比十多年前激增一倍,高達14%,直迫西方社會的肥胖情況;還有近一成的本港學童腰脊出現畸形生長,兩成學童視力有問題。假若我們未來社會的主人翁身體這般的差下去,怎叫他們能接棒打理好香港未來事務呢?相反地,只會令特區政府為醫治這群小主人翁身體而需付上沉重的醫療開支,有增無減。關鍵點在於學童體質差而衍生的體質及健康問題,是不會像傷風發燒般的病痛,會立刻出現病徵,而是形成一種慢性社會疾病。
百多年前中國人被喻為「東亞病夫」,今天再沒人敢說了。在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提高廣大人民的體質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和關注。經過半世紀的努力,中國人優秀的體質,終於在奧運會的頒獎台上湧現出來。
到了1995年,中國更加設定了《體育法》,進一步保障了體育鍛煉的成效。而體育法規也包括了學校體育、社區體育及競技體育的規範,實現「為國爭光」及「全民健身」兩條腿走路的方案,強化國民體質。
內地及外國均重視國民體質
話說回頭,誰負責去處理好我們香港學童的體質下降問題呢?衛生署?康文署?教統局?其他部門?還是靠志願機構?
以往殖民時期的精英教育政策,從來不會提及學童全民健身,只側重背誦式的考試,學童體質的好壞根本無人理會。回歸後七年多,年青一輩的體質不但沒有從屢次的教育改革中得以改善,反之情況愈來愈壞。英國政府現在察覺到他們學童體質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負擔,他們建議把學校體育堂的數量增加一倍,藉此拯救下一代的身體。鄰近的新加坡強制學童不在校飲汽水;就連美國也展開制定防止體質下降的措施,指定每天進行一小時體育活動,確保學童健康成長。
透過體育鍛煉認識中國文化
本港學童終日活在溫室裡成長,怎能經得起風吹雨打呢?所謂「體育文化」是否需要自小培養嗎?透過體育鍛煉恰是認識「愛國教育」的良好機會,也能夠了解中國文化的根源。既然提倡一生一體藝的理想教育思維,大可以在學校體育項目中,注入具中國文化色彩的健身項目,如少林武術及功夫等傳統藝術,發揚光大,實踐「認識中國文化」及「全民健身」。那麼,我們香港未來主人翁便得救!盼望「香港病夫」的稱號不會在未來半世紀出現!(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