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7] 國際視野與中國視野
■劉銳紹 時事評論員
香港要在國際視野和中國視野之間找出新路,首先必須掌握和了解國情的動態,尤其是經濟新動向,才能主動找尋結合點。
國家主席胡錦濤最近趁出席在智利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之便,同時訪問了多個南美國家,包括巴西、阿根廷、古巴等國。表面看來,在這一系列的對外活動中,似乎只有亞太經合會議的活動才跟香港發生關係(因為香港是亞太經合會議的成員,特首董建華也出席了會議,並與胡錦濤共進早餐,討論香港事務);除此之外,胡錦濤此行的其他活動彷彿都與香港沒有多大關係了。
國際視野與中國視野相結合
但是,如果看得深一點,就會發覺當中還有一個海闊天空的新天地,關鍵在於香港人(尤其是港府官員)能否擴大國際視野,並把國際視野和中國視野結合起來,為香港的經濟和定位找出一個新亮點。
長期以來,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回歸後更同時是一個外向型的中國城市。在回歸之初,港府官員的中國視野未開,浪費了不少與內地經濟結合的機會;但近兩年來,在一片「北望神州」的氣氛之下,港府官員似乎又只重京華而忽略了國際視野。所以,如何把國際視野和中國視野結合得好,無可避免地成為港府以至所有香港人的一個新課題。
以胡錦濤這次訪問的南美國家(都是第三世界國家)為例,她們與香港的經貿關係不強,但與內地不少省份的經濟規模則十分接近,而且貿易互補性相當強,其中巴西更是與中國貿易關係最為密切的葡語國家。胡錦濤這次訪問巴西,其中一個目標就是看中了巴西豐富的鐵礦,把巴西的鐵礦大量進口,然後自己煉鋼,一來可以減低直接進口鋼材的成本,二來可以養活中國的鋼鐵工人,一舉兩得。
所以,澳門早就看透了這一點,利用本身的葡語優勢,爭取國家的委託舉辦了第一屆中國與葡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論壇,吸引了包括巴西在內的九個葡語國家和地區參加,這個會議每三年舉行一次,成為澳門鞏固博彩業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點,今天鋪下明天的路,這就是恰如其分地把國際視野與中國視野結合的產物。
發揮香港優勢創出新路
香港雖然不是葡語地區,但也具備很多國際商貿的優勢,其中擁有國際商貿談判經驗的外語(尤其是英語)人材,更是內地企業頗為重視和急需的。與此同時,中國放開了外貿經營權之後,不少內地企業正快馬加鞭地物色境外的合作夥伴。它們不敢一下子直接跳入世界,十分希望找到有國際商貿經驗的地方作為落腳點和「盲公竹」。
就筆者與這些企業家接觸所知,他們看到香港由上一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經濟轉型以來,已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國際中小型企業網絡,這對內地企業來說正是一個手到拿來的寶藏。現時的關鍵是,香港長期以來的重點放在國際大財團和大商家之上,對中小型企業的關注和提供的便利並不足夠(在香港內部也是如此,較偏向大財團的利益),以至內地的中小型企業和民營企業未敢放開步子,經過香港跳入世界。
所以,如果港府能多點從這個角度思考,把內地中小型企業的需要(中國視野)與世界的經濟動態(國際視野)結合起來,努力把這些中外企業在香港嫁接,成為中國企業外向型的跳板,取代過去外國企業跳入中國市場的橋樑角色,不難成為一個新的出路。
要在國際視野和中國視野之間找出新路,首先必須掌握和了解國情的動態,尤其是經濟新動向,才能主動找尋結合點。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港府必須加強這方面的力度,才能知己知彼,否則事事向中央伸手,早晚只會變成長貧難顧了。(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