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2月2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2-02] 香港經濟 凱佛共治

■西 籬

 經濟學上有凱恩斯與佛利民之爭。反映了政府干預和自由經濟兩種不同經濟管理觀的交鋒互動。這兩種思潮之爭,自現代經濟特別是現代資本主義工業社會成熟以來,一直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冷戰的產生和發展到最後結束,都給這個爭論增添不少話題和證詞。這種爭論有時甚至頗為情緒化,一方以蘇維埃式的計劃經濟破敗攻擊,另一方則以一些國家的大衰退和南美經濟不興為據作反攻。本港向以政府「積極不干預」著名,但也時不時有許多以政府政策失敗為由說三道四。但似乎小政府大市場已是社會相當大的共識。

理智的平衡極為重要

 其實,萬事萬理皆有前提。凱恩斯主張往往在市場失靈時被炒得熱絡,政府面對疲不能興的經濟一步步演成政治問題時,傾向「宏觀調控」,而當政府種種措施長不見效時,市場的窒息感令商賈群起反抗,政府有形之手只好退卻,讓位於市場調節的「無形之手」。實際上,經濟發展史在近百年都是在兩手之間交互推換的歷史。問題是「時間點」的選擇。如果社會的管治階層知何時上手和放手,而社會的運行階層知何時放手和上手,則上下協調,皆大歡喜。然世事從來不是理想的天國,總有凡人的錯誤在攪和凡間。因此凱與佛兩大思潮的互動有幸達到理智的平衡是極為重要的。高明的經濟學家和管理者善於「臨界點」的感悟,一旦條件成熟,即放手讓市場發酵,不斷有新的平台產生升級,完成一個又一個新的微觀轉型成功,才是經濟發展的有效成功之道。

 香港如何?應當說政府於目前的轉型之際,對建設新平台,新的產業政策的「宏觀調控」並不足夠。香港是自由經濟中的小島模式,過去因地緣關係,自然成長頗為成功。但大中華經濟崛起,周邊競爭壓力增加,昔日自然成長的地產泡沫負效應,要求政府加大力度建設新的平台促孕新的產業誕生。近十年來,政府的「凱恩斯」之手,有成功,有失敗。科學工業園似近於成功,但科技基金卻少有令人滿意,這說明不是管理思想的宏觀選擇錯誤,而是微觀指導有誤。政府曾有一個將香港建成國際中小企業合作中心的很好構想,但至今未有很好的平台出現。其實如果凡在港的中港外合資公司達到一定標準,政府予以政策扶持,應該可以催生香港新的發展平台,對轉型大大有利有力,但既不見立法會有議,亦不見政府有關部門有新的思維新的推動。看來此時應請凱公之魂多加關照了。

 至於佛利民的思想,早在香港生根,但缺的是和凱恩斯「積極不干預」式合作。經濟轉型時特別需要大家經濟思想的廝磨互動,找出新的「宏觀調控」和「微觀自動」之間共冶。當然,詳述細敲,又是另一長篇大論,這是政府要作好的文章了。(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