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2月9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新聞專題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2-09] WTO後過渡期衝擊之保險業:外資難撼中資龍頭

放大圖片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陳悅、胡進 北京新聞中心記者 胡海岩

 12月11日開始,中國進入WTO後過渡期,中國對國內保險公司的保護將徹底終止。但專家分析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國內保險公司仍會繼續主導行業。外資保險公司並不會迅速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業務。這就意味著,一段時間內,在除北京、上海、廣州等成熟市場外的中小城市,仍不會出現中外保險公司激烈競爭的局面,反而會透出更多相互促進、合作的正面消息。

國內公司保護終止

 按照中國加入WTO承諾的市場開放時間表,2004年12月11日開始,對國內保險公司的保護將徹底終止,外資保險機構在中國開設分支機搆將不受地域和數目的限制。

 記者從中國保監會了解到,截至2004年9月,共有39家外國保險公司在華開設70家營業性機構,124家外國機構設立了187家代表處,而中資保險公司數目僅有77家,在華外資保險公司數目已超過中資保險公司。據保監會人士透露,當前接受資格審批的外資保險公司超過10家,另外還有一大批外國保險機構代表處等著升格為營業性機構,比如GE保險集團、東京海上、三井住友等。

 中國保監會的資料顯示,截至2004年4月末,外資保險公司本年累計保費收入為2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6%左右;外資保險公司資本金共計107億元,比去年增長27%。這兩項增長比例均高於中國保險業整體水平。外資財險公司和壽險公司保費收入增幅,比全國平均水平分別高1倍和6倍多。

創造環境公平競爭

 中國保監會的官員透露,今後將注重引進在健康險、農業險和舉債險等方面有專長的外資保險公司,並鼓勵和支援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西部和東北開展保險業務。保監會還支援具備條件的中資保險公司,到國際資本市場融資。在此之前,中國人保、人壽和平安三家保險公司在海外成功上市。

 中國保監會表示,全面開放後,對於內地保險業監管,保監會將不斷調整,使內地的保險業在防範風險的前提下,更快發展。通過監管創造一個更為有序、規範的環境,使得中外資公司能夠在內地市場中公平競爭,共同發展。

中資領先地位料10年不變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胡進、陳悅報道】走馬上任剛剛9個月的信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CEO謝觀興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即便中國保險市場全面開放,至少10年內外資難以動搖中資的領先地位,10年後取代中資領導地位的可能性其實也極小。」

保監會仍有控制權

 謝觀興稱,既然信誠已經進入了中國,都會加快在中國市場開拓的步伐。具體到12月11日這一天起,對外資保險機構取消了地域限制,但並不代表它們可以在全中國任意開設分支機搆,還是要向保監會和當地保監局提出申請。而保監會也會對外資的進入進行適當的控制,包括對外資機構每年具體開設的分支公司的數量進行控制,比如每年只能申請一家。

 謝稱,就信誠來講,當然希望在12月11日之後獲得和中資同樣的待遇。比如,對於企業年金,謝表示,信誠肯定有這個(參與企業年金管理的)能力,保誠集團在全球管理的資產超過3,000億美元,(參與年金市場的)具體方案正在探討中。

競爭中良性成長

 謝觀興說,通常大家認為,中國保險市場全面放開後,中資公司將面臨空前的競爭壓力,而實際上,至少在壽險領域,外資保險在10年內根本無法威脅中資的市場領先地位。「目前,所有外資壽險公司的市場份額加起來還不到全中國市場的3%,根本就不足一哂,即便10年後也難以撼動中資的這兩棵老樹(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保險)」。謝說,當然會有競爭,但它是良性的,大家都會成長。

合資將佔絕大多數

 對於12月11日之後,外資保險公司是傾向於獨資、控股,還是保持現在的合資模式(外資持股通常不超過50%),謝觀興笑著比喻說:「有了一個好老婆就不需要第二個。」

 他說,信誠人壽是由英國保誠集團和中信控股集團各出資50%成立的,雙方股東配合得非常好。保誠集團沒有尋求控股地位或獨資的打算。

 謝指出,中國保險業全面開放,並不意味著將有大量的外資保險機構出現。「以美國為例,美國保險市場如此開放,在美國的外商獨資保險公司又有幾家?寥寥可數!」謝自問自答。

「地下保單」 擊中政策軟肋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胡進、陳悅報道】12月11日中國保險市場全面開放後,讓保監會頭疼不已、在今年連發三道「金牌」要求予以嚴打的「地下保單」,是否會自動趨於消亡呢?

 「不一定。」信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CEO謝觀興說,世界上大多數大保險公司都已經進入中國,在中國銷售所謂「地下保單」的外資公司,其實在中國都有分支機搆。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很難做地下保單,「因為沒人敢買」。

香港保單受青睞

 似乎外資保險公司的境內機構成了其境外機構「推銷」地下保單的招牌。那麼其中的根源何在?

 謝觀興認為,「地下保單」之所以屢禁不止,關鍵還在於境內外保險公司所能提供的產品有很大的不同。香港的醫療福利待遇好,發病率低,保單費率低,是受到內地人青睞的原因。

 「地下保單」擊中了內地保險業(包括合資保險公司)的兩大軟肋:費率和佣金,低利率使傳統儲蓄型保單的回報率已經降至很低的水平,而高佣金制度也是地下保單搶佔市場的重要手段。據了解,地下保單的首期佣金比例一般是保費收入的80%,有的甚至高達100%,以至於有內地合法保險經紀充當地下保單的推銷員。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對記者表示,隨著中國經濟日益融入WTO體系,客觀上出現了一種獲取全球化保險服務的需求,很多中國商人已成為國際商人,他們當然也需要國際化的保險。

遏止「地下保單」三途徑

 對於如何遏止「地下保單」,郝演蘇指出了三個途徑:第一,證券市場有B股,所有的銀行也可以接受外幣存款,但唯獨保險業只能與人民幣打交道,這一狀況必須改變,因為人們需要獲得國際硬通貨保險的保障;第二,內地保險公司應向國際標準看齊,在產品設計、服務質量、展業手段等方面不斷創新,以適應和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第三,有條件的公司應該走出國門,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搆。

面對開放美亞首選共贏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陳悅報道】獲內地批准首家進入的外資財險公司--美國美亞保險廣州分公司創辦人、總經理彭德智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中國政府在保險領域上,從循序漸進引進外資,直至即將的全面開放,走出一條穩健之道,實在明智;反過來,美亞保險等外來的模範企業在內地深耕細作,亦不斷良性推動內地保險業整體健康發展。「做大蛋糕」與「搶蛋糕」,美亞保險毫不猶豫選擇前者。

不盲目樂觀偏離策略

 美亞保險今年1至10月在內地取得保費收入逾3.4億元人民幣、居外資同業首位,而12月11日全面開放,似乎意味著市場份額擴大幾乎唾手可得。彭德智卻表示,蟄伏內地十年之久的美亞保險,眼下考慮的卻是另一回事。他稱,美亞保險與其他中外資一樣,挑戰與機遇並存,不盲目樂觀而偏離公司發展戰略,堅持美亞的核心競爭力,準備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引進內地,當市場機會出現的話,美亞才能捷足可登。

 「市場份額不是第一追求,有所為有所不為,為企業股東和內地消費者創造可持續性得益,美亞目前考慮得最多的還是如何繼續當好內地模範企業公民」,彭氏如此解釋「模範行為」:「首先自正其身,社會形象已備受好評,美亞保險就從未發生過惡性挖角或違規事件,其次,引進先進保險理念、產品及服務,與同業共用、相互促進,達致共贏局面」。

嘗試培養本土員工

 培養員工亦是「共贏」的重要內容。美亞廣州又進行一項新嘗試:聘用小量的殘疾人、下崗工人,給予必要的培訓後,安排其做技術性不太強的工作,收到良好經營效果。

 彭氏稱,總而言之,與政府、企業股東、消費者、同行及公司員工達致共贏,應為保險業全面開放下,中外保險公司所需首要考慮的。

「黃埔軍校」致力留人才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陳悅、胡進報道】踏入後過渡期,中國保險業全面開放,而從業員的爭奪戰早已打響。內地第二大保險公司平安保險,歷來有保險界「黃埔軍校」之稱,然而響亮稱號背後,卻是不堪回首的人才嚴重流失。

 面對12月11日行業大開放,平安人壽廣州分公司負責人稱,在保護期內,民族品牌通過不斷引進學習、成長壯大,甚至上市融資、徹底搞好公司管治之後,為理想人才營造了最適合成長之地。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