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2月1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2-10] 知識主導與多元平衡

■胡恩威 文化評論員

 紅灣半島、領匯、數碼港以及西九龍文娛發展帶出了一個重要問題——「政府資產的政策」。香港政府是香港最大的單一機構,其擁有的土地資源和資產是香港最大的。以前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在彭定康時期開始轉變,香港政府開始非常積極參與香港各式各樣的事務,教育、醫療、文化、體育,到小小一家食店的發牌,到現在各適其適的主題性發展計劃,都顯示了香港政府積極干預的用心。

 其實積極干預本身是中性的,沒有好與壞,好與壞取決於如何執行,以及執行的細節和方法。像北歐和歐洲很多和香港人口差不多的國家如瑞士、丹麥、瑞典,行的都是政府積極主導的路向,和香港不一樣的只是這些國家有著一種知識和人文精神為本和追求卓越的傳統和價值觀,故此這些國家在發展產業和知識經濟領域都是有著領先的地位。

 香港政府的主流意識形態從來都是行政效率主導,而不是知識主導,故此香港的教育政策只有量而沒有質,西九龍只有地產而沒有文化視野,數碼港只有商場空間而沒有人文氣氛的科技創新文化。行政效率的缺點是只看表面,而不重視內容和深度。像領匯項目表面上會為房委會帶來幾百億的收入,但其社會成本將會由貧苦大眾承擔,原因是公共房屋本身的功能是提供一個生活社區空間,使低收入人士可以在合理的情況下生活,一種社區經濟的生態,前舖後居,街坊生意從來是香港低收入階層的一種生活文化,領匯的後果是把公共房屋的商業空間進一步走向「企業」化,到頭來所有香港的公屋居民來去只有大型企業的選擇,而這些大企業便會以低工資來招聘低收入人士,這個惡性循環完全是劫貧濟富,加速階級之間的摩擦,原因是社區經濟本身是講人情味的,而大企業只有人當作財務報數表的一個項目。

 香港近二十年經濟上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文化價值以及人文精神的開展上,香港是開倒車的。政府的責任是平衡這種極端的現象,但目前政府在各項政策上總是「站在大企業」一邊,不自覺地在把香港多元階層社會分化,領匯事件令人擔擾的不是賤買政府資產,而是政府再一次出買低收入社區,由土地政策、規劃政策以至各式的食肆酒館發牌制度,對香港中小企都十分不利,單單大集團申請食肆酒牌的速度和中小企個體戶就有天淵之別,而領匯到頭來也是把公共屋h的商場大集團式經營化,對中小企個體戶完全不利,立法會在討論領匯事情上只著重錢,而忽視了領匯對香港低收入社群生活質素的影響以及社區營造之關係,這才是真正反對領匯的理由。(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