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2月2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文匯園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2-21] 香江詩話:陳伯陶猶哭宋王臺

放大圖片

 陳伯陶與一班遺老故朋的合影。

唐之棣

 一九一一年十月,辛亥革命爆發,革命軍成功推翻滿清政府,宣統皇帝宣布退位,結束了滿清長達二百六十多年的統治。革命成功後,大批前朝遺臣,以遺民自居,遁跡里第。香港也是一個滿清遺老聚居之地,本文介紹的陳伯陶,就是隱居香港的遺老。

末世探花 謝職歸里

 陳伯陶,字象華,一字子礪,廣東東莞人。近代廣東大儒陳澧之門生。一八九二年進士第三名,即探花。殿試初置第一,因其試卷中把「宣撫司」誤寫成「宣慰司」,一度被置十名之外,後經翁同龢力爭下,改列第三。授翰林編修,官至國史館協修、總纂,武英殿校理、文淵閣纂修。後出任貴州、雲南、山東鄉試副主考。庚子之亂時,陳氏親赴西安護駕。一九零五年,入值南書房行走。其後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國後,授江寧提學使、江寧布政使。辛亥革命後,謝職歸里,並奉母移居香港,不應內閣總理熊希齡、廣東督軍龍濟光、廣東省長張鳴岐等徵召復出,以滿清遺民終老香港。一九三零年農曆八月廿日卒於香港,終年七十六歲。著有《瓜廬詩賸》、《瓜廬文賸》及《孝經說》等十多種。

自比管寧、淵明

 陳伯陶先居紅磡,後遷九龍官富場,齋號「瓜廬」,即以東陵侯種瓜青門外自況,並自號「九龍真逸」,此時期的詩歌多寄託故國之思。其《避地香港作》詩云:「瓜牛廬小傍林扃,海上群山列畫屏。生不逢辰聊避世,死應聞道且窮經。薰香自燒憐龔勝,藜榻將穿慕管寧。惆悵陽阿晞髮處,那堪寥若數星晨。」陳氏生逢易代,矢志不事二朝,以遺民終老,即景寄興,情調淒涼,易代之悲溢於言表。陳氏在詩中經常自比管寧、陶淵明,可見其重視個人的氣節。如《九龍山居》二首其一:「布衣皂帽自徘徊,地比遼東亦痛哉。異物偶遇柔佛國,遺民猶哭宋王臺。驚風蓬老根常轉,浮海桑枯葉已摧。欲學此機狎鷗鳥,野童溪叟莫相猜。」詩中詩人孤獨淒冷,心戀故主,身遁海濱,託古傷今,無限滄桑。陳伯陶所居官富場,即南宋帝昺的行宮所在處,宋王臺即在附近。陳伯陶在港二十年,常集賴際熙、蘇澤東、吳道鎔等人到宋王臺憑弔寄興,曾輯有諸人之詩作,如《宋臺秋唱》,流傳至今,依然為後人津津樂道。又如《宋王臺懷古》、《登九龍城放歌》諸作,都是他抒發朝代興亡,感懷身世,忠於前朝而不仕新朝的氣節。

十七年後重入宮

 一九二二年,遜帝溥儀在北京成婚,陳伯陶專程攜巨款入京祝賀。此時,他重經昔日入值的南書房,感慨萬分,有詩四首,其一、三云:「天祿光分御炬蓮,當時人道玉堂仙。劇憐海上銜泥燕,故國辭巢十七年。」「門通西苑昔相過,太液同舟笑語和。今日劫灰池底黑,禁中人已隔天河。」十七年後重至故宮,物是人非,觸景傷情,詩人一腔滄桑之感慨,躍然紙上,對清室的眷戀也不言而喻。

晚年詩風平淡閒適

 陳伯陶翰林出身,其詩諸體皆工,居港時有詩一百一十多首,不專一派,純寫性情,尤善狀景寫物之辭。如《溪行》:「瘦筇黃帽出通闤,盡日溪頭自往還。叢竹繚青摩詰樹,群嵐染赭大癡山。布帆落照江鷗遠,茅屋西風野犢閒。如此天然好圖畫,未應吟眺異鄉關。」詩中有畫,畫中有人,平淡閒適,以見隱居之樂。

 又如《春夜起坐》:「春寒睡苦短,推枕待天明。野火淡孤戌,村舂疏五更。風尖林鳥起,月黯路人行。老我心無事,敲門自不驚。」閒適自然,別無華辭,洗鍊工整,詩中隱隱流露出詩人清苦的隱居生活。

創辦學海書樓

 上文謂陳伯陶頗慕三國管寧講學遼東之風範,而自寓其著述終身之志,故他居港期間,致力於宋明廣東遺民詩文事跡的考證,如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宋東莞遺民錄》、《明季東莞五忠傳》等作,均為現在研究宋明遺民的重要著作。

 此外,他隱居香港二十年,最大的貢獻莫過於與賴際熙等人創立學海書樓,開壇講經,倡施義學,以救當時不振的國學。

 學海書樓至今依然屹立香港,宏揚國學,尤為社會各界所重,作為創辦人之一的陳伯陶,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他的風骨氣節?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