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2月2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2-22] 啟德機場的明天

■薛求理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講師

 香港啟德機場承載了多少人的昨天和夢想。機場於1998年搬離九龍城,六年來仍是空地一片。然而,主其事的規劃署卻從未停止過工作。1993年即推出了第一輪方案,那時的規劃人口是285,000,總面積580公頃,包括填海面積300公頃,其中道路雜陳,功能繁多;1998年公布了「城中城」的方案,面積相若,人口為320,000,包括中央花園和海濱長廊,顯示了當時規劃的雄心,這兩個方案都將九龍灣填去了一大半,受到民眾的質疑和反對;2002年,規劃署再推方案,這次,人口修訂為260,000,總面積縮減為460公頃,填海面積也變為133公頃。2004年,啟德規劃重新檢討,以不填海為規劃起點,人口水平須重新檢討。

 2004年秋,規劃署將做了十幾年的啟德規劃全盤公之於眾,並在九龍城區連續舉辦公眾論壇和工作坊,徵求社區的意見,這一做法體現了公眾參與和民主精神,值得讚賞。過去十幾年的幾輪規劃,也是一個因應了民意和客觀情況不斷調整的科學過程,「不填海」更是回到了順應民意的起點。筆者參加討論,對此深有體會。的確,如論壇中很多講者所言,啟德不僅僅是一條跑道的問題,也不僅僅是九龍城區的問題。啟德是香港的啟德,其規劃至少也應包括從紅磡、土瓜灣、馬頭角、九龍城到新蒲崗、九龍灣、觀塘、茶果嶺的一個圓環。啟德是九龍的心肺,啟德規劃的成敗關乎到九龍和香港環境未來的成功。

 關於啟德規劃,我想提幾點意見,供規劃決策參考。

少填海不填海

 香港是海港城市,其彎彎曲曲的海岸線有多少是人們可以自由靠近,步行觀賞的呢?據統計,大約不到百分之二十,西九龍從奧運到美孚,說是海濱社區,離海卻是十萬八千里,步行者多數無法到達。上天賜給我們的海岸資源,我們並未好好利用。在幾個填海最少的方案裡,啟德機場與九龍灣之間的明渠都被填掉,無端又少了兩、三千米的海岸線。明渠目前固然有水質、氣味、污泥問題,但如果疏浚治理了,這條200米寬(寬過沙田城門河),1000米長的水道,又未嘗不能成為第二條城門河呢?我們可以在其中悠然扒龍舟、玩水球,釣魚蝦。「明渠」之名實該正名,這明明是一條寬闊的水道,何渠之有。

 不填海的另一好處是,我們可以保持舊機場的獨特形狀,近三千米長的跑道,發軔自獅子山下,直指鯉魚門青龍白虎的出口,令人回腸蕩氣。這樣的機場,在全世界恐也不多見。

 1998年規劃公布的從尖沙咀至機場的五公里海濱長廊,因紅磡、土瓜灣一帶私人地盤業權問題,一直無法打通。如果因此而向海要地十餘米,完成此走廊,為公眾提供一條詩情畫意的海濱散步道,則是「凌駕性公眾需要」,功德無量。

舊機場不宜一次建滿

 舊機場重建,令各方歡欣雀躍,除了早期有一些地產項目外,現在提出的建議有,高爾夫球場、飛行博物館、航海博物館、郵輪碼頭、小型飛機跑道、俱樂部等等。所有這些項目的提出,都應該有一個原則,留下舊啟德的記憶,讓最多的公眾有份參與享受。一些過於貴族化、為少數人服務的圈地行為,不應放在這個市中心位置。

 從長遠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現在也不宜一次性把房子造得太滿,未來可能會有一些更有意義的項目需要在此建造。

 就造房子而言,應該有個限高,如5米或8米。房子應該讓人感到只是地形的隆起變化,而不是突出的建造物。如日本橫濱的碼頭客運樓(2002)和香港濕地公園建築(2005),都是啟德未來建築的榜樣。這一點應該成為該地未來任何建築活動的規劃指引。

關於公私合作發展

 公私合作發展可以解決資金問題,但卻要防止過多的商業和地產項目。啟德的發展用地,完全不填海,也有300多公頃,其發展項目,以小型、飛行為主,而不應重複西九龍文娛區的內容。(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