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2月25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2-25] 文化產業遇上WTO

■韓成科

 中國成功進入WTO後,在體制上、企業的結構、金融市場等各方面都要作出相關的調整,來迎接進入WTO後的挑戰。事實上我們對於加入WTO的中國形勢是否太過樂觀?當然加入WTO不僅可以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聯繫,對於中國吸引外國資本,打破與各國的稅務屏障,其中對於發展中國的上化產業方面都會有一定助益,尤其在與外國的文化產業交流合作方面。

 但如果我們檢察WTO的本質,只是把西方的一套源自阿當.史密斯的自由市場理論用國際的組織包裝起來。變成今天的國際性組織WTO。根據史密斯的理論,如何釐定貿易主要是依據一個國家比較優勢,即是該國生產某種產品比其他國家生產的相對成本較低,所以該國適合生產相對成本較低而產量較高的產品。這個看似是合理的理論,但細心想想就會發現問題,首先提出疑問的是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Friedrich List),他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Natur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中質疑自由市場的理論只是一套已發展的國家用來維護本身的優勢,阻礙其他國家經濟成長的詭計,他舉了一個例子,就是指當一個人爬樓梯上了頂樓後,會移走梯子,免得別人遁同一條路趕上來。如果遵循自由市場比較優勢的理論,那德國永遠只適合作伐木業。所以他提出要保護國家的本土經濟,建立獨立自主的國民經濟。即李斯特的保護貿易論,他認為借對外的保護政策與保護關稅,才能產生國家的生產力聯合(confederation of the productive powers),德國的發展證明他的理論是有效的。

 今日中國進入WTO,等於進入一個由列強把持的遊戲,以文化產業為例,可以吸引很多外國資金、甚或先進技術,但我們可能只作為一個世界工廠,為外國的文化產品提供廉價的人口資源,世界上最優質的產品永遠只是中國製造,外國創造。更甚者是我國的文化遺產逐漸為外國所攫取,經他們包裝後推介全國。如迪士尼拍攝的花木蘭、日本的橫山光輝三國誌等都是叫好叫座之作。

 這揭示出一個問題:由於我們過份依賴外國的資本,沒有保護自身的文化遺產,我們不僅未能發展建全的文化產業,甚至本身的文化遺產也會漸漸失去。最後只會真正成為世界工廠,為他人作嫁衣裳。(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