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2月27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2-27] 教育政策的回顧與前瞻

■彭智文 資深教師

 二○○四年快將過去,回顧本年的教育事務,可討論的議題甚多,當中有的亦顯示了政策的制定未能充分考慮民意或教育界人士的意見,值得檢討。而「學制改革」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本文旨在回顧本年的教育大事,並作出前瞻和建議。

「校本條例」實施遭指責

 第一,「校本條例」的實施。立法會於七月通過了「校本條例」,並將於二○○五年一月一日正式實施。「校本」精神其實是相當清晰的—規定全港津貼學校引入家長、教師法團校董代表,並成立法團校董會,自可促進校政民主化,有利吸納各方意見,以學校為本位,制訂真正有利學校長遠發展的政策,這無疑是一件好事。然而卻引起天主教教區、聖公會等辦學團體的反對,甚至有辦學團體表明不會把「校董會」註冊為法團。他們的理據是原有的校董會制度行之有效,而實施「校本條例」只會架空辦學團體云云。其實,校政民主化有助吸納新思維,是世界的大趨勢,而「校本條例」從草擬到實施,也經過十分長的討論和諮詢,因應辦學團體的要求而作出調適,例如至二○○八年對「校本條例」作檢討,此前辦學團體可按原有的辦學模式運作。因此,條例可謂已聽取了多方的意見。

學制改革過於倉促

 第二,「學制改革」。本年的另一樁大事是教育統籌局公布了《改革高中及高等教育學制—對未來的投資》諮詢,就學制改革提出明確的時間表。其中「三三四」學制早已為教育界人士所認同。學制改革可謂走對了方向,如「通識教育」科為高中必修科、新制下「香港中學文憑」的評估和考核方法,如何引入校本評核機制、確立新制後的教師培訓和發展等,都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討論。

 從宏觀角度論之,文件所提出的改革建議都是可取的,然而問題的關鍵有二,相關師資等配套能否配合,實施的時間會否過於倉促。就「通識教育」科而言,內容廣且闊,正好考驗教師的靈活性。至於提高校本評核的比例,此舉無疑加重了教師的工作量,但長遠來說,更能反映學生的能力。文件中又提到的大學三改四,牽涉大學經費增加,承擔者究竟是學生還是政府呢?提升學費是最有效的方法嗎?筆者認為政府實有責任作出更大的承擔。

持續教育大有可為

 第三,「持續教育」方面。去年,報讀「毅進計劃」的青年人大幅上升。而不少大學亦增加副學士學額,以應需求,副學士課程亦見得到廣泛的承認和歡迎。由是觀之,持續教育是大有可為的發展方向,中七離校生可以通過報讀副學士而銜接大學課程,對於高考成績未如理想者未嘗不是一條好出路。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勢頭下,「持續教育」方面如何作出相應的配合,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教育乃百年計和長遠的投資,回顧一年以來的教育事務,社會人士意見紛陳,其實,政府可以再做好一點,就是多辦座談會、研討會,吸納各方意見為是。教育改革,隨之而來的是課程改革,勢必加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壓力,且改變原有的教學文化,但教改有助提升教學質素,提升學生的成就動機,因此從教者要有心理準備,而教學當局實有必要作出適切的配合和支援,方可令教育改革成功地推行。(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