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2-29] 領匯事件玩完司法再玩政治

■劉佩瓊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

 領匯上市受阻,由啟端到司法覆核上訴庭的判決,是涉及訴訟雙方選取司法途徑造成的不歸路。一方面香港的法庭按照嚴格的法律理據及程序作出判決,另一方面,參與事件的興訟者及其背後的政客(其中包括法律界人士)卻不斷在不同的論據間游走,轉移策略,試圖把事件由法庭搬到立法會再玩下去,另開政治戰線,務要把領匯上市行動拖延、甚至打沉才甘心。

領匯上市不是「賤賣」資產

 首先,香港的公屋制度在今天不但不合時宜,房委會的財政及營運也早已亮起紅燈,必須謀求解決問題的良方。而根據外國的經驗,將公屋屬下的商場及停車場資產分拆出來,組成「領匯」以信託基金形式上市,經營公屋的商場管理及租賃業務,不能積極參與房地產買賣。因此不等同產權自由轉讓的私有化、也沒有權改變商場及停車場為公屋居民提供日常需要的業務性質。其次,關於領匯的估價是經過專業的評估,不同的風險考慮會有不同的估值,這是必然的事,重要的是香港市民都可以根據自已對投資回報的評估參與投資,利益仍然留在香港。

 有人建議要等房署把公屋商場及停車場搞好才上市,是不明白公屋管理問題的本質。如果現在房署的組織性質能夠為公屋商場及停車場起死回生,那麼整個上市行動就沒有需要。也沒有領匯事件。

公屋商場及停車場的產權及權益歸屬

 香港政府自六十年代為市民提供公屋,是一種福利,其後擴大到提供居屋,香港居民近半受益,已經遠超過福利範圍,成為香港最大的房地產商。更大的問題是房署以低於市價甚至免費撥地建造公屋及居屋,本身就形成土地資源錯配,使全港市民承擔社會成本。即使如此,房署財政仍面臨危機,未能持續營運,說明不能再期望目前的組織及管理模式可以改變局面。

 公屋及居屋居民在政府補貼下取得居所。然而商場及停車場一向是依靠市場機制提供,居民在領匯上市後權益並沒有受損。而且領匯的業務就是保證維持公屋的商業服務。任何認識公屋及居屋環境的人都知道,現在公屋商場管理落後,沒有積極的營運策略改善業績,很多商場單位空置很久也沒有採取有效措施招租。如果以商業經營,這種現象絕不會存在!有些商戶以為商業化經營會導致加租,不利小商戶。這又要回到有兩百年歷史的經濟學關於地租理論的認識:高地租是高價格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因此,公屋居民及商戶擔心領匯上市後會通過加租以保證收入根本是歪理。現在公屋商場租金已經遠低於私營商場的市價,仍然乏人問津、生意清淡,就是明證。如果管理公司在沒有改善經營環境的情況下加租,只會使市況更差,公屋居民可以通過市場選擇,使租金及物價作出合理調整。

 總的來說,公屋居民對公屋的商場及停車場設施並未擁有產權,其設施上市只是改變經營管理機制,對居民及商戶權益無損,反而為改善服務創造條件。公屋居民並無利益受損要求司法覆核的理據。

法庭兩判上市合法仍再上訴的成本分擔

 按照領匯的產權歸屬、公屋居民沒有以權益受損要求司法覆核的理據。然而、既然法庭受理、兩審均判房署得直,更一再確立上市合法化。此時、訴訟人及其代表律師和若干身份不明、自認在背後的政客,仍抓著上訴終審庭的權利,使領匯上市仍面對不確定的風險,動機很簡單,因為與訟雙方的成本很不同。對於提訴的領綜援公屋居民而言,即使敗訴,成本也等於零。只對律師而言有成本。如果有法律援助、或有律師願意接受委托、又或有人承擔律師費,在這件並不複雜的案件中,成本很低。相反,房署的上市條件及期限要求很嚴格,而上市安排的法定過程、涉及機構、及成本均很高。即使在所有訴訟程序完成後,上市時機已過,損失數以億計。兩方的成本乃天淵之別。房署的損失就是市民的損失,在安排上市的過億損失中,一部分成為有參與機構及專業人士的收入,另一部分是工作報廢、造成的社會完全落空的耗損。

 在成本承擔不對稱的情況下,法律給予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鑽空子的機會、而不是申張正義,也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嘲弄!

領匯事件的雜音

 領匯事件的特點是由一兩位公屋長者出頭以避免成本之餘,背後才是真正的表演者。凡熟悉法律的人都知道,此案的審判關鍵在於要求嚴謹的法律理據,而不在於庭上取證。而法庭兩審都只是圍繞著「領匯上市是否合法」,上訴不可能另提其他指控,而法庭已經很明顯判決房署得直。問題是在上訴過程中,好幾位人士通過傳媒自認是始作俑者,更有趣的是他們都提出很多與訴訟無關的言論。包括批評房署賤賣公共資產、反對私有化,更有使人啼笑皆非的「要敲董建華的老虎頭」等,都只是不同的社會輿論,與訴訟扯不上關係。

政客另開政治戰線

 如果有人要用司法程序解決爭端,就應該服膺法庭的判決。可是,很多人、包括一些政客、大律師及學者,發現在法庭上輸了官司,又轉而提出要以政治手段解決問題。例如,有大律師提出要交立法會通過才上市。這時候,尊重司法權威的論調又無影無蹤了!

 很明顯,有些政客不斷利用理論範例轉移(paradigm shift),並且積極凝結多方力量,另開政治戰線,務要把領匯上市行動拖延、甚至打沉才甘心。香港人在這個環境下所承擔的社會代價卻是很沉重的!(本欄每周三刊出) (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