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31] 誰能穩定香港,誰能贏取民意
■劉斯路 資深評論員
目前,香港出現「以反為優」的政治氛圍對香港並不是一件幸事,對從政人物和政團也不是一件幸事。在「牆倒眾人推」、「雞蛋裡挑骨頭」的政治氛圍下,再有能力的政府也會被射得遍體鱗傷。正是這些「過度的批評」,使到市民厭惡,使到市民明白香港所有的「同舟人」共同被自己炮製的海嘯淹沒。因此,現時主流民意渴求的是穩定力量。誰能扮演這個角色,誰才能真正贏取香港的主流民意。
世紀大海嘯襲擊南亞,外出旅遊的港人可能死傷慘重,這是任何人都不願意見到的。在這裡,要為香港政府講句公道話。
應該說,全世界現任的政治人物都沒經歷過這種重大災害,也就遑論救災經驗了,香港政府官員同樣個個是大海嘯的初哥。平實地看,港府對災害的應對,還是中規中矩的。但是,也有人「猛鋤」政府,似乎政府應該預先知道災害,能做到無一傷亡,無一損失,才叫做合格施政。
「以反為優」令市民反感
其實,這種「凡政府施政必反」的做法,也令許多市民反感,他們說,如果政府第一時間派專機去接港人返港,他們會說濫用公帑,不派就說救援遲緩。總之,唱衰政府的話有的是,不用花錢買。固然,政府施政有不足之處,是應該查找、改善,以更好服務市民。但是,目前香港出現「以反為優」的政治氛圍,對香港並不是一件幸事,對從政人物和政團也不是一幸事。
民主黨撤銷原先以「反對官商勾結,消除貧富懸殊,爭取零七、零八普選」的遊行,改為為救災籌款,不管他們的理由多麼堂皇,其實,他們已經察覺原先的遊行根本就是無的放矢,脫離香港的主體民意。
領匯事件,是一個沒有贏家的事件,所有的角色包括各種政治力量及整個香港都是輸家。鄭經翰等人,鑽法律程序使領匯上市腰斬,自以為得計,但其實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他以「破壞者」、「拆台人」的面目昭然若揭。有人說,他得罪了五十一萬投資者,其實他得罪了整個香港。
香港目前最需要的是和諧發展
元旦的「反政客」大遊行,人數雖然不算太多,但這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是香港政治勢力起變化的一個標誌。回歸七年,港人見到的都是反政府的遊行,如今卻出現「反破壞者」、「反拆台人」的遊行。這其實說明,香港人目前最需要的是穩定,是和諧,是發展。
領匯上市腰斬之後,市民的主流情緒是聲討幕後黑手,然而,突然間自由黨主席田北俊跳出來,就西九龍文娛區計劃批評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指其繞過行政會議,「隻手遮天」,更進一步指曾蔭權涉為競逐第三屆行政長官拉票。田少這番話不但激怒曾蔭權,亦引起輿論大嘩。事後,有人為田少辯解,說他是性情中人,口沒遮攔,云云。但亦有人反駁說,田少想推唐英年上位,或者他自己也想做第三屆特首。這裡面的真偽,恐怕只有田北俊自己才心知肚明。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這件事進一步表明自由黨對自己的定位動搖,那就是不知自己到底是要扮演一個穩定香港社會的力量,還是要做反對派。
按照基本法的設計,為了避免急進的民主引致動盪,香港政制以行政主導。但是,當立法會直選議席不斷增加之後,必然造成政客更多去討好部分選民,而不是以香港的整體利益為判斷是非的第一標準。於是,在九月立法會選舉之後,一些原本扮演維護政府施政角色的政治力量,也調轉槍頭,噴出猛烈的批評政府的火力,港府施政出現前所未有的困難。
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問題的實質是政府弱勢,施政問題過多。可是,在「牆倒眾人推」、「雞蛋裡挑骨頭」的政治氛圍下,再有能力的政府也會被「射」得遍體鱗傷。正是這些「過度的批評」,使到市民厭惡,使到市民明白香港所有的「同舟人」共同被自己炮製的海嘯淹沒。因此,現時主流民意渴求的是穩定力量。誰能扮演這個角色,誰才能真正贏取香港的主流民意。 (本欄每周五刊出)(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