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07] 運力配合坐姿可改善便秘放大圖片
胡興正(中)指出,醫生會利用手上的儀器測試病人肛門壓力,發現多數患者肛門不能放鬆。
【本報訊】(記者 林賽香)香港生活緊張,約14%人口受便秘困擾,當中9成為功能性便秘,病人通常靠服食瀉藥、甘油條或浣腸解決問題,但這些也不是治本的方法,甚至會造成不良後果。最新引入的「生理回饋療法」訓練能為9成以上的患者帶來新曙光,透過灌輸正確的姿態、用力技巧和飲食重點後,排便次數由每周0.8次增至2.3次,10年以上的便秘也可治癒。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聯同瑪麗醫院物理治療部自2003年起,邀請40名患功能性便秘病人進行「生理回饋療法」訓練,教導他們運用腹壁肌肉和肛門壓力,以及正確坐姿幫助排便。結果發現,接受訓練的病人不用藥物、工具輔助下,排清糞便的次數由過去每周0.8次增至2.3次;需要藥物次數亦相對減少;肚脹和腹痛的病症大大改善,整體情況比未經訓練的病人為佳。
運用上腹及肛門肌肉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名譽臨床醫學助理教授胡興正表示,該研究顯示「生理回饋療法」能有效地舒緩功能性便秘,只要病人不是老人傻呆,便能學到箇中竅門。目前有70名年齡界乎20至70歲、患10年以上病人接受訓練,他說:「幾乎9成病人能由過去需要使用瀉藥,到後來不用瀉藥。」
纖維食物幫助不大
胡興正解釋,排便次數因人而異,一周三次至每天三次都可以算是正常,只要每次有便意後都能順利排出。但如果有便意卻難於排出,便算是便秘。雖然排便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但9成病人患功能性便秘,即是說病人不正確運用上腹及肛門的肌肉。
瑪麗醫院物理治療部部門經理黃漢德表示,儘管運動量少腸道仍會蠕動,所以運動只能輕微改善便秘。他表示:「總要放下緊張的步伐,花點時間如廁,太緊張反而會影響。同時又要學會運用多組肌肉,才能去得順暢。」胡興正亦認為,纖維吸取量與便秘關係不大,他說:「正常人就是食少了蔬果,都可以排便;但便秘的人,食幾多蔬果都有可能去唔到廁所。」他指出,便秘的成因仍不明,多飲水、吸取纖維有少許幫助,但不是關鍵因素,有效地運用力度才能徹底解決便秘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