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2月14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港聞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2-14] 導管術治心室缺損勝開刀

放大圖片

 周啟東表示,介入性導管技術將逐步取代傳統心臟外科手術,但病人需要先支付2萬元買儀器。

 【本報訊】(記者 林賽香)本港每年約100名初生嬰兒患心室間隔缺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傳統的外科手術風險及創傷大,復康時間相當長,最近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引入先進的介入性導管技術治療該疾病,迄今已累積3個成功個案。醫學界相信,有關技術可望逐步取代傳統療法,目前則兩者兼用,視不同的情況而採用不同技術。

 心室間隔缺損是嬰兒常見的心臟病。此病是指心室隔膜有缺口,影響血流和心、肺壓力,常見的病徵是心跳聲有雜音。由於病徵明顯,多數患病的本港出生嬰兒均可以被及早發現,死亡率維持1%。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醫學副教授周啟東表示,如果病人心室隔膜缺口太大,醫生會即時以外科手術的手法,為病人「開胸」,縫補缺口;如果缺口小,病人需接受長時間觀察,因為有時候心室隔膜缺口會不治而癒。

留院期最短僅需兩天

 不過當病人長到兩歲以上,缺口仍未「自動」封閉,且增加心臟負荷,醫生便會決定為病人動手術。周啟東表示,以前風險高達10%、創傷大、復原緩慢的外科手術是唯一選擇,但自從去年醫學院引入介入性導管技術治心室間隔缺損症後,醫生和病人便有了選擇。周啟東指出,導管是一種體積細小的管狀工具,管內藏有堵塞器,當導管透過靜脈或大動脈進入心室隔膜時,醫生便會發信號,指令堵塞器從導管伸出,填補心室隔膜的缺口。由於該療法毋須開刀,所以傷口細小,復原時間快,留院期較傳統療法的7天減至最快2天,而且永不留疤痕,手術風險僅2至3%。

兩歲以下幼童不適用 

 周啟東指出,有關技術發展時間尚短,所以局限亦不少。例如對於兩歲以下的病童,導管體積仍大,這類病人還是要利用傳統療法醫治。同時,病人若要接受該療法必須自付2萬元,購買堵塞器及相關儀器,住院費另計。他透露,首三宗個案年紀介乎10至20歲,現時病人傷口已復原,生活也恢復正常。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