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2月2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2-23] 萬象追蹤:局限與再生

葉 欣

 雨岑二月二十日發表在「百家廊」的文章《村上春樹:暗夜之後的樹》,真是一篇精彩的評論。文章分析了春上村樹這個長跑者——寫作了二十五年後的反思。

 《黑夜之後》上年九月出版至今,這本新書並不像村上其他作品那樣風光;雨岑引筑波大學社會學研究員相川的分析,指出在《海邊的卡夫卡》之前,村上將美國和日本的微妙關係在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這正和日本中青年人的苦悶感完全吻合,因此《挪威的森林》等作品獲得空前成功。村上一旦脫離這種模式轉而嘗試晦澀的「意識流」文體,某種程度上,無異於自掘墳墓。

 相川的分析果然一語中的。最近村上春樹接受劉黎兒的訪問,也說出了自己寫長篇小說的心聲,他說出寫長篇小說的不易,再寫也有限,已經在倒數的狀態。

 村上說他從不上電視,最怕被人騷擾;不過,最近他不再把自己關在書房,開始出去,在人前演講,像最近在華盛頓的喬治城大學,向一千五百名新生用英語演講。

 村上熱愛生活,強調閱讀的重要,說他在十多歲時比誰都讀得多。

 劉黎兒問村上今後的小說,會不會再以十五歲十九歲的年輕人為主角?村上答:未來的事不知道呢!或許突然以五十七歲的第一人稱開始寫起來,會寫一點新的東西,所以結果可能會誕生截然不同的作品出來,一切都是未知的。

 以村上春樹的努力,敢於求變,我還是對村上有信心的,最近他便與人合寫了一冊輕鬆搞笑的《東京魷魚俱樂部——地球爆裂的方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