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25] 大人小事:魯迅曾想寫放大圖片
沈鴻鑫
魯迅先生一生著作等身,然而他尚有兩部作品的寫作計劃未及完成,一是他準備撰寫一部大型歷史劇《楊貴妃》;二是計劃撰寫一部《中國文學史》。我們就說說前者。
一向推崇盛唐文化
從1912年至二十年代,魯迅在教育部供職,任僉事和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並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等高校的講師,講授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等課程。魯迅一向非常推崇盛唐的文化,並且很讚賞陳鴻的傳奇《長恨歌傳》。進而他對楊貴妃的題材頗感興趣,曾著意搜集材料,進行研究醞釀,想著創作一部大型歷史劇《楊貴妃》。魯迅的學生孫伏園在《魯迅先生二三事》一文裡曾回憶說:「魯迅先生原計劃是三幕,每幕都用一個詞牌為名,我還記得它的第三幕是《雨霖鈴》。而且據作者的解說,長生殿是為救濟愛情逐漸稀淡而不得不有的一個場面。」
玄宗已厭楊貴妃
關於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問題,魯迅具有獨到的見解。郁達夫在回憶文章裡說到:「他(指魯迅)的意思是:以玄宗之明,哪裡看不破安祿山與她的關係?所以七月七日長生殿上,玄宗只以來生為約,實在心裡已經有點厭了。」「到了馬嵬坡下,軍士們雖說要殺她,玄宗若對她還有愛情,哪裡會不能保全她的生命呢?所以這時候,也許是玄宗授意軍士們的。」(《達夫全集.奇零集》)許籌棠的《亡友魯迅印象記一文》也有類似的記述:「魯迅看明皇和貴妃兩人的愛情早就衰竭了,不然何以會有「七月七日長生殿」兩人密誓願世世代代為夫婦的情形呢?在愛情濃烈的時候,哪裡會想到來世呢?」魯迅友人的回憶文章有的說魯迅準備寫「楊貴妃」的長篇小說,有的說他準備寫劇本。很可能魯迅開始是想寫小說的,後來感到運用戲劇形式來表現這個題材更為合適,故而產生了較為具體的劇本創作計劃。
曾到西安實地考察
魯迅有了寫作的打算,但是久久沒有動筆,其中一個原因是:魯迅沒有機會去故事發生地西安一帶體味一下實地的景物、風土、民俗、人情。1924年6月,恰好西北大學來邀請先生於暑假赴陝西作《中國小說史》學術講座,魯迅欣然允諾。1924年7月7日,由孫伏園陪同,從北京乘火車去向西安。
這次,魯迅趁到西安講學之便,對唐代古蹟進行了實地考察。他從北京去西安途中,先在臨潼逗留。臨潼位於西安東北22公里的驪山腳下,有溫泉、華清池等古蹟,魯迅特地來到唐明皇賜浴楊貴妃的華清池,並在這裡就浴。經過八天火車、汽車的旅行,魯迅到達西安。他不顧旅途的勞頓,第二天就去著名的碑林,盡情地觀賞了薈萃此間的歷代書法大師的精美碑刻。西安的名勝古蹟引動了魯迅濃厚的興趣。他專門到西安城內的博古堂買了耀州出土的石刻拓片二種。還跑了好幾家古董舖,買了樂伎土偶人、四喜鏡、魌頭、弩機、碑帖等多種古物。為了考察和研究楊貴妃所生活的唐代的歷史面貌、社會環境和習俗,領略古都的風光,魯迅在講學之暇,遊覽了雁塔、曲江、灞橋等名勝;觀看了富於西北風釆的秦腔戲《雙錦衣》、《人月圓》等,魯迅很欣賞秦腔粗獷質樸的風格,他還把講學酬金的一部分捐贈給秦腔劇團「易俗社」,以資支持。
魯迅還多次同西安當地人交談,了解情況。比如當時接待魯迅的一位叫李級仁的小學教師,魯迅就幾次邀他到宿舍裡,同他談論楊貴妃的生平、墳墓、遺蹟等,並告訴他創作《楊貴妃》劇本的想法。他說其中一幕將根據李白的《清平調》,寫玄宗與貴妃在興慶宮月夜賞花的情景。陪同魯迅去西安的孫伏園也興致勃勃,他發現西安人家家戶戶院子裡都種有白色的木槿花,便向魯迅建議:在將來《楊貴妃》的舞台背景中,應該有一片白色的木槿花。
軍閥混戰挫傷創作意興
非常遺憾的是這次赴西安的實地考察並沒有促成《楊貴妃》劇本的創作,相反挫傷了他的創作熱情。主要原因是當時軍閥混戰、政治腐敗的局面以及西安的殘破荒涼的境況,使魯迅大失所望。他對孫伏園說:「我不但甚麼印象也沒有得到,反而把我原有的一點印象也打破了。」後來,魯迅在1934年1月給日本朋友山本初枝的信中也說過:「我為了寫關於唐朝的小說去過長安」,「到那裡一看,想不到連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費盡心機用幻想描繪出的計劃完全被打破了,至今一個字也未能寫出。」從此以後,魯迅就再也沒有提起過《楊貴妃》的創作。
魯迅打算寫歷史題材的小說或劇本《楊貴妃》,目的還是為了現實,而當時黑暗、腐敗的社會現實又無情地打破了他創作這一歷史劇的願望。這恐怕就是我們始終沒能看到魯迅寫的《楊貴妃》問世的主要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