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4月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人物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4-06] 龍應台「思索香港」文化

放大圖片

余綺平

 香港大學客座教授龍應台曾說過,文化是「生活的內涵、人的品質」;為了替香港文化尋出路,她自去年底起,主持了兩個「思索香港」文化論壇。下星期二(12日),又一個「我們的城市怎麼了?北京、台北、東京的城市眺望」論壇舉行,請來三地專家,向港人教路。

 龍應台承認,最理想的論壇安排,當然是包括香港專家在內。不過,香港問題太繁雜、太廣泛了,其中還涉及政府決策,三個小時說不完,留待日後召開獨立論壇。

 她認為,「北京相當於西方羅馬古城,是整個東方文化代表,可惜,這個文化古都卻因為經濟起飛而被摧毀了。聰明的香港人,一定會從北京和東京的經驗中,取得教訓。」

 她批評香港沒有一個獨立文化局,監察文化工作。「西九龍事件鬧得熱烘烘,就是因為沒有文化局。」她說。

 龍應台曾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她以當年經驗為例。「台北分14個局,文化局屬其中之一,直屬市長馬英九。我要保存台北文物,作了決定後,請市長蓋章就行了。香港政府的架構卻須經過一級一級請示,決策能力低。」

 政府決策,不一定代表民意。這一點,龍應台默認了。她還舉例,2002年任文化局局長時,台北一幢教堂要盡速拆卸,教會贊成,文化局反對。雙方協商換地,未能達成協議。「我們若將教堂列作文物古蹟保護,須經過頗繁瑣的行政手續,只好向警方申請,24小時封鎖教堂禁拆。」結果,教會卻在半夜警員交更的短短空隙間,動用推土機剷掉了教堂一角。

 同樣事件,北京也發生。例如拆卸胡同,本地人贊成,希望藉此改善生活質素;外來人卻反對。這種矛盾,如何消除?

 今次「我們的城市怎麼了?」論壇,請來梁從誡、華新民和西村幸夫三位文化古蹟保存專家,他們各有各的「血淚史」。

梁從誡

 祖父是革命思想家梁啟超;父親是清華大學建築系創辦人、中國首屈一指建築師梁思成。50年代初,梁思成曾指出,開發北京須選址郊區,要保留城內文化古都面貌。「結果,古都變了工業城,他的抵抗成了一齣悲劇。」龍應台感慨地說。

 梁從誡像父親一樣,關注北京古城風貌,他以全國政協身份,多次提出保護古都提案。他重視環保,先後獲得不同的國際獎項。

華新民

 「一談起保護胡同,她就激動萬分。」龍應台介紹,華新民是中法混血的法籍華人,生長於北京胡同,曾經以自己身體,阻擋正拆卸胡同的推土機前進;她拍下幾千張胡同照片,舉辦攝影展,希望喚醒北京人關注這珍貴的文化歷史產物;她的文章「心在滴血—悼念孟端45號院」,引起哄動。

 「她的血淚史,很長。」龍應台說。

西村幸夫

 任教日本明治大學和東京大學,是都市規劃基本法的主導者,任「國際古蹟保存總會」執行委員。

 西村寫的《故鄉魅力俱樂部》,詳述十七個日本城鎮的居民,如何自發組織保護家鄉文化遺產,包括,原是煤炭輸出港的北海道小樽市。

 「香港總愛向西歐,如倫敦或紐約等地取經,很少參考文化背景相似的亞洲地區經驗。希望透過今次論壇,能為香港帶來新思維刺激。」龍應台說。

 論壇由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和建築系合辦。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