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10] 前世今生西方報紙四百年放大圖片
文:洪 磬
今年是已知西方報紙誕生四百周年。此刻,世界各地的報紙從業員,同為這既古老又年輕的行業貢獻生命。古老,因為報紙是最早的大眾傳播媒體;年輕,則是因為其背靠悠久的文字傳統,今時今日仍在不斷演變。
讓我們重回這個媒介的出生日子,也許可為未來方向提出一點啟示。
報紙的前身
今時今日所謂報紙,其實經過悠長演變,才成為如今的樣子,其概念並非一下子誕生。
如果報紙是向大眾公佈的資訊,那麼早在凱撒大帝轄下的羅馬帝國,由公元59年,已有Acta Diurna(每日事件),手寫的文件張貼在羅馬與各省的中心。除了主打的政令及議會民告以外,亦有「附錄」傳播其他資訊,如鬥獸時間表、占星預示、重要婚事、生死、審訊及處決,似乎也預示了現代報紙以這類「軟性」新聞平衡正經八百的政經新聞。
到了中世紀,開始出現非政府的定期刊物。以一年幾十本的書刊形式在民間流傳。雖然當時的內容不過是一些小醜聞,英雄事跡以及奇趣事件,根本對政權毫無威脅,但作者與出版人都盡量保持低調匿名。
一五六三年,梵蒂岡首次徵收與土耳其戰爭消息的閱讀費,首次承認對於消息的商業需求。
第一份報紙
第一份被保存至今的西方報紙是一六零九年的法國《通告報》,在法國東部史特拉斯堡由Johann Carolus出版。但一份文件間接顯示其可能早於一六零五年已經出版。那是Carolus寫給史特拉斯堡市議會的信,請求保障他的版權,阻止他人盜印他的報紙。
亦有消息指出,同在一九零五年,另一份報紙亦已在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一帶出版,惟最早傳世的是一六一二年的。
無論如何,這些報章之間互爭第一,顯示那個時期對這種資訊形式的需求突飛猛進。而荷蘭人因為他們的地理位置與貿易角色,在跨國新聞傳播中起著重要角色,報紙正是文藝復興的產物。
文藝復興的產物
報紙在那時候出現,不只是文化現象,更是商業與科技成長的成果,而且需求與可能解決辦法兼具,才成就了一件盛事。
首先當然是科技的貢獻。一四三六年德國人古騰堡(Johann Gutenberg)發明了活版印刷術,將一整版浩瀚的文字化成二十六個羅馬字母,每次按需要而選配,大大加快了製版的速度與準確度,令大規模與迅速的出版成為可能,正適合日日新鮮的報紙行業。
與活版刷術相呼應的是紙質的改良,令紙張成為既普及又有效的傳播媒介。過往書籍紙張都是又厚又縐,釘裝以厚實的封面,只有富貴人家才能負擔,不利大範圍的交流,供奉在書架上,似是擺設多於工具。
一晃眼四百年
往後,報紙名稱各有所指:《水星報》(水星Mercary是羅馬神話中上帝的信差)、《前鋒報》、《快報》等強調其即時性與新鮮感;《觀察家報》、《衛報》、《標準報》等則傾重其在民主社會中的角色,可見其自覺在社會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不知不覺,報紙面世已經四百年了。本周,世界各地來自八十個國家的一千三百名報界行政人員齊集WAN(世界報紙協會)周年大會,同時匯報各地情況,分享經驗與難題。
現時全世界共有約六千五百八十份日報,總銷量近四億份。去年大部分國家都錄得銷量上升。各大洲中南美升幅最大達6.3%,非洲以6%緊隨其後,亞洲亦有4.1%。但在已發展國家則反而下跌,美洲為0.2%,歐洲則更達1.4%。
在銷量上升的地區中,亞洲是基於本已龐大的銷數,南美與非洲則尚在草創階段,因此上升空間較大。
亞洲報紙內容取勝
日本人是最愛買報紙的國度,64%的人每天買報紙,而在美國則只有23%。
《讀賣新聞》每天銷量一千萬份,是全球之冠,相對而言,《今日美國》位居美國之首則只有二百三十萬份。
內容方面,亞洲的報紙以新聞為主,比廣告篇幅為多,在美國則是相反。也許這也解釋了銷量差異。
另一方面,據《今日美國》指出,亞洲報紙一般比較客觀及準確,倫敦的小報固然聲名狼藉死不悔改,即使美國大報近期也抖出多宗醜聞,《今日美國》及與《紐約時報》相繼為假新聞道歉。
先進國家的報紙銷量不升反降,絕非對資訊的需求下跌,而是受其他資訊來源管道分薄了。尤其是年輕人,慣於上網而沒耐性也沒興趣去讀報紙,無視其資訊品質成疑。
相反在經濟剛起飛的地區,報紙是最便宜可靠的資訊,銷量自然蒸蒸日上。
國際報業協會署理會長Gavin O'Reilly在世界編輯論壇上指出:報紙至今仍是最「防零碎化」的媒體,即能夠將時事完整地呈現給公眾。而本是其最強的挑戰者互聯網已被整合到報紙旗下。
看來要與新媒體競爭,世界各界的報紙還是要抓緊「公信力」三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