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29] 嘆息的歷史:尋找沈從文的文壇軌跡放大圖片
■李嘉敏
鳳凰古城是湘西的名勝之一,亦是文學大師沈從文的故鄉。沈從文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是湖南鳳凰人,苗族。湘西的環境樸素幽靜,培養出沈從文充滿詩情畫意的性格,以至對「美在生命」的追求。他的名著如沱江的江水般純淨清澈,他寫道:「我幼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部分都與水不可分離。我的學校可說是在水邊的。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係。」其中最為世人傳誦的有《邊城》、《湘西散記》,均源自他對家鄉生活的回憶。從鄉村人家的韻味,譜奏那種對理想生命的憧憬,連繫了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他筆下對鄉村環境細緻的描繪,把故鄉的風貌呈現於讀者的腦海裡。小說裡的主人翁大多是鄉間的平民百姓、部落民族、村夫、工匠、碼頭工人、水手、農民、村婦……刻劃出其著作的獨特風格。
自成一路的京派風格
他一直堅持表現個人心中最簡樸的情感,他說:「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過的痕跡寫到紙上。」可是他這種創作理念與當時的主流風氣背道而馳。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引起不少爭議,更遭人點名批評,指他的著作欠缺鮮明的立場及個性化的人物角色,並責怪他沒有寫關於階級鬥爭的內容。他的著作也為此遭到排斥,未能收錄於當時的小說集內。他於朋友的信中亦坦言其唯美主義的作品與現實要求之間已出現了鴻溝:「我的作品也游離於現代以外,自成一格,然而正由於此,我工作也成為一種無益之業。」
其後對沈從文的批評從未間斷,他被視為「反動」作家。在郭沫若的《斥反動文藝》一文中,他被描述為桃紅色作家,寫作頹廢色情的內容,立心不良地迷惑讀者,意圖削弱他們鬥爭的意志。最令他痛心疾首的是,在他任教的北京大學裡,竟張貼了要打倒他的大字報,大剌剌的文字像一把把鋒利的刀插向他的心,而且牢牢地釘著。受到如此打擊,他已心力交瘁,感慨自己孤軍作戰多年,現已再無容身的位置。沉重的壓力迫到他透不過氣,他的太太張兆和說:「他常常喃喃自語:『清算的時候到來!』他覺得沒大希望,曾想用保險刀片割向脖子自殺。」
以火葬場煙囪為路標
大家都不願看見他的才能就此被抹殺,身邊的好友、作家紛紛勸勉他重新執筆,期望他能寫出以往的佳作。1953年,毛澤東於全國文代會中接見了他,並跟他說:「年紀還不老,再寫幾年小說吧。」世界各地的讀者都欣賞他的小說,並先後將其作品翻譯成40多個國家的不同版本。得到各方人士的支持,他亦曾嘗試重新投入寫作,原先準備了10萬字的素材,後來自覺沒有把握寫得好,故此最終也放棄了。自1948年他公開封筆後的40年內,便再沒有發表過任何小說,實教人惋惜。
憑藉他對生命的那顆赤子之心及堅忍的性格,縱使面對現實的試煉,亦能豁然走過。雖然他極力遠離是非之地,卻始終未能逃脫「反動分子」的陰霾。正因如此,其後他的人生之途一路坎坷,曾被安排當一個平庸的公務員、義務講解員、打掃廁所、到鄉間地方看鴨子。這些日子讓他停下來思考及重新認識自己。被弄到湖北咸寧鄉下看鴨子時,朋友提醒他小心在橫街窄巷裡迷路,他說:「不會迷路,只要看火葬場的煙囪。那是我們每個人的最後歸宿。」在一句不經意的說話中,表現了他對人生的領悟和當時心態。
隱居於「古代服飾研究」
離開北大後,他退下文學創作的舞台,轉移到中國歷史博物館裡進行研究,默默地在工作崗位上耕耘,繁瑣的工作使他暫時忘卻以往不快。但他沒有虛度光陰,繼續鍥而不捨地進行艱苦的文化工作,並且再次贏得自信。《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是他花上多年時間,苦心經營的鉅著,過程中幾經波折。中國外交部把它當國禮先後送給了日本天皇、美國前總統尼克遜、英國女皇等人。沈從文對工作充滿尊重與投入,他的同事說:「每當他碰到具體的文物工作,沈從文仿佛變了另一個人。當看見好東西,他經常會先墊錢買回來。」
經典可跨越任何時代,他的小說世界就像呱呱墜地的嬰兒,不曾受到任何污染,保持一種純潔的情感。讀者在他的世界裡找到心中的投射,特別生於繁亂的都市之間,體會則更深。這位被喻為「鄉土文學大師」的作家,曾三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在他封筆前的25年,共出版了80多部作品。現在這位赤子已回到母親的懷抱,這裡也許是他夢寐以求的樂土。依他所願,他的骨灰被撒入碧綠的沱江內,落入聽濤山麓的泥土裡,長伴鳳凰城,滋潤他心中「永遠的家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