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6月2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6-29] 無細胞混合疫苗 給年輕父母新選擇

放大圖片

 溫希蓮醫生表示新型無細胞混合疫苗對嬰兒的副作用較少。

本報記者:鄭雯欣

 在香港,當嬰兒呱呱落地,便要接受一連串的防疫注射。乙型肝炎疫苗、白喉,百日咳及破傷風混合疫苗、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等,叫人看得眼花繚亂,父母又怕錯過打針的日子、又怕寶寶打針以後有不適的反應。現時,在私家醫院和診所提供的無細胞混合疫苗,打針的次數較傳統的少,而且可減少嬰兒打針後的不適,為父母提供另一選擇。

 日前公布的一項名為「關注嬰兒注射疫苗後的反應」調查顯示,在受訪的500人士中,約7成的父母為自己的嬰兒選擇到衛生署的母嬰健康院接受疫苗注射;而整體上有5成受訪的家長的嬰兒在接受疫苗注射後會出現發燒,近三成會不停哭鬧及情緒不好,兩成半會食慾下降,針口紅腫亦佔近兩成。而選擇在母嬰健康院接受疫苗注射的嬰兒出現副作用的比率比在私營醫療機構的為高,如以發燒為例,逾5成的嬰兒在接受防疫注射後有發燒的反應,比在私營醫療機構的2.5成,高出2倍。

打免疫針預防傳染病

 由於嬰兒的免疫系統較弱,因此在醫療技術和保障發達的國家或地區,都會為嬰兒打不同種類的預防傳染病疫苗。在香港,主要預防以下五種傳染病,包括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及乙型肝炎。白喉是由一種名為白喉棒狀桿菌的細菌所引致,病菌會令人發燒、喉痛、喉嚨出現一片片淺灰色的薄膜及呼吸困難,嚴重的可引致心臟衰竭和神經受損而死亡;破傷風是由梭菌所產生的強烈毒素而引起,它可引致患者肌肉劇烈收縮、抽筋及痙攣,如果沒有接受過抗破傷風劑的免疫注射,此病亦可致命。百日咳又名「雞咳」,它是由博德氏桿菌所引致,患者初時並沒有明顯的病徵,只會流鼻水、打噴嚏、輕微發燒和咳嗽,但咳嗽隨後會日益嚴重,令肺部及腦部受損;而小兒麻痺可損害神經系統及引致麻痺,嚴重的可致死亡;致於乙型肝炎,雖然兒童的病發率較少,但如受感染會變成慢性帶菌者,並可能在日後患上慢性肝炎,嚴重的可引致肝硬化或肝癌,因此不容忽視。

衛署提供免費疫苗注射

 嬰兒出生,不論在香港衛生署轄下的母嬰健康院或私家醫院都需接受卡介苗(針)、第一型小兒麻痺劑(口服)以及乙型肝炎疫苗(針),方可以出院。至於往後的一年半,需要由父母決定,選擇到哪處為自己的嬰兒接受疫苗注射。現時在港的母嬰健康院、私家醫院或私家診所都可提供這項服務,但當中的預防疫苗組合是有分別,且價錢不一,而醫生最強調的,是嬰兒接受注射後的反應,因此父母需從中作出比較,為寶寶作出最好的選擇。

 現時母嬰健康院會為初生嬰兒提供免費的傳統分開式注射疫苗,政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防疫注射擴展計劃制定的原則,為本港嬰兒提供五種疫苗,當中包括1針卡介苗、3針乙型肝炎疫苗、4針白喉、百日咳及破傷風三合一疫苗、1針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另還有4劑小兒麻痺口服疫苗,家長需按衛生署所提供的時間表為嬰兒接受疫苗。而近年新興的乙型流感嗜血桿菌HIB預防疫苗,衛生署則沒有提供,家長需自行到私營醫療機構自費注射。

新疫苗副作用較少

 而現時私營醫院或診所大多為嬰兒提供較為新型的無細胞混合疫苗,可分為六合一無細胞混合疫苗及五合一無細胞混合疫苗。六合一包括能預防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及乙型肝炎,嬰兒只需接受注射五至六針;而五合一則需另外接受乙型肝炎疫苗的注射,總注射次數為七次,其最大好處是嬰兒打針後的不適較少。根據仁安醫院駐院兒科專科醫生溫希蓮解釋:「嬰兒接受預防疫苗注射後出現反應都屬正常,而傳統的白喉、破傷風、百日咳混合疫苗則擁較多的副作用,而新出的疫苗含無細胞配方DTPa,它的抗原數量比傳統的有細胞配方DTPw較少,由於抗原體會誘發身體作出反應,因此較多抗體的疫苗會引發身體更多的反應,如引起嬰兒發燒、傷口紅腫及痛、食慾不振和情緒不安等不適。新推出的無細胞疫苗比傳統的疫苗有相若的功效,但副作用較少。」

 另外,溫希蓮醫生亦補充說新疫苗的好處在於打針次數少了,寶寶能減少皮肉之苦,也減低對家長所造成的困擾;與此同時能減低程序上的錯誤,接受注射的時間表相對簡單,亦可提高家長對子女接受疫苗的順從性,有時候母親會因看見嬰兒受皮肉之苦;又或是過程太多太複雜等,都會令家長放棄帶嬰兒接受預防疫苗。新疫苗可有效保護兒童免受多種病菌的威脅,長遠可減醫療開支。新疫苗的收費為每支500-600元不等,視乎各私營醫院及診所而定。另外,要注意的是,新類型的疫苗無論是六合一或是五合一都不包括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家長需為嬰兒另外自行注射。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