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01] 斯土與斯人:李大釗:山居未忘天下事放大圖片
——讀李大釗《五峰遊記》
■ 焦正安
李大釗是受人景仰的革命家、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作家。他主要從事政論的寫作,也寫過一些詩歌和散文。他的詩文被魯迅稱為「革命史上的丰碑」。《五峰遊記》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名篇。本篇發表於振聾發聵的1919年,是振聾發聵之文。
山水遊記包含辯證思想
俗話說:三句話不離本行。李大釗的本行就是革命和思想。《五峰遊記》表現出革命家的犀利眼光,閃耀著思想家的思想光芒。作者闡發了水害的另一面:「灤水每年氾濫,河身移徙無定,居民都以為苦。其實灤河經過的地方,雖有時受害,但大體看來,卻很富厚,因為他的破壞中,卻帶來了很多的新生活種子、原料。房屋老了,經他一番破壞,新的便可產生。土質乏了,經他一回灘淤,肥的就會出現。這條灤河簡直是這一方的舊生活破壞者,新生活創造者。可惜人都是苟安,但看見他的破壞,看不見他的建設,卻很冤枉了他。」這一段議論非常深刻,運用了辯證思維,包含著哲理意味。這是對思維定勢者的批判。即使80年後的今天,對我們依然有啟發。作者透過青山秀水看到了中國社會的痼疾:回到家鄉,才曉得境內很不安靜,正有「綁票」的土匪在各村騷擾。
來到山中,方知這清靜之地不清靜,有的人來不是吃喝,便是賭博,真是大煞風景。作者在文中不惜筆墨告訴我們兩個紀念地:灤州車站,辛亥年張紹曾將軍停軍不發,拿十九條要挾清廷的地方。以寡不敵眾失敗,營長參謀長殉難。昌黎車站,五名鐵路警察干涉日本駐軍的無禮行動,慘遭日兵殺害。作者的憂患意識就像泉水一樣不時流露出來。本文因此高出一般的山水遊記,具有很強的思想意義。正是這些思想意義,使它成了現代散文名篇。
謀篇方法:開門不見山
《五峰遊記》的時間和空間跨度比較大。第一部分寫灤縣風光,第二部分寫五峰勝境。作者採用我國山水遊記散文傳統的「移步換形」的結構方式:「我們」那晚由京奉線出發,次日晨到達灤州。然後盪舟於灤河之上。黃昏時回到家鄉。三天以後,來到五峰山中的韓公祠。「望海,錦繡,平斗,飛來,掛月,五個山峰環抱如椅。」這是點題。在這裡,南可以眺望渤海之萬頃碧波。祠內有一對很健康的老人。「此外一狗,一貓,兩隻母雞,構成他們那山居生活。祠內有兩處山泉可飲。煮飯烹茶,都從那裡取水。用松枝作柴。頗有一種趣味。」作者借居於此,這是他短暫的山居生活。和一對老人不同的是,作者人在山中,天下事未忘。五峰勝境,是一個光輝的頂點,作者是我們的導遊,帶著我們跋涉數日,終於抵達。這種開門不見山的謀篇方法,產生了吸引讀者追尋的藝術效果。
語言樸素清純
散文是語言的藝術。《五峰遊記》中水墨畫一般的天然山水是用樸素而清醇的語言來表現的。「車不能行了,只好步行上山,一路石徑崎嶇,曲折的很,兩旁松林密佈。間或有一兩人家很清妙的幾間屋築在山上,大概窗前都有果園。泉水從石上流著,潺潺作響……」作者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二十年代的淳樸風景。讀者彷彿跟著作者走進杜牧筆下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的意境。「灤河每年氾濫」等三個分句字數一樣,讀起來琅琅上口。「房屋老了……」和「土質乏了……」組成對偶句式。對偶之中又包含著對比。在對偶和對比之中利害相輔之意得到強化。
《五峰遊記》使我們看到了一方山水,受到了深刻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