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7月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7-07] 高中視覺藝術課程內容芻議

放大圖片

文:黎明海

 針對新高中視覺藝術科(下稱視藝科)課程內容及理念的疏漏及斷層切割,本文提出以螺旋式垂直課程的統合和跨學科水平綜合學習的課程設計理念,把小學、初中及高中的課程連成一體,冀能為日後新高中視藝科建立課程討論的基石。

 課程改革理應以課程的建構先行,有關改革文件(1)(下稱新高中文件)開首簡介指:「高中階段的視覺藝術課程是建基於2003年所公布的《視覺藝術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2)。」假若當局以此為建構課程的方向、目的或基礎,理應在文件內容多作呼應,以闡示有關脈絡。可是筆者發現除了這一關鍵句之外,文件內並無明確指示或扣緊有關視藝科在小學、初中與高中的關連。據「課程發展處與香港考評局統一會議」成員反映,有關人士更刻意刪除於小一至中三指引文件有關要求關聯的字句,可見其政策搖擺,前後不一。

中小學課程欠銜接

 《視覺藝術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文件如果框定小一至中三為三個學習階段:辨析、運用、探究,則高中視藝學習理應為第四階段,並應建基於此三階段的學習成果,建構有關教與學的理念、模式或重點。可惜新高中文件內卻只有因循放諸四海皆準的所謂「同時強調美術評賞與美術創作」或是「旨在幫助學生獲得藝術及美感經驗、知識、技能、價值觀與態度,以期對學生的全人發展有所貢獻」(3)。這些空泛的目標與小一至中三的教與學有何差異、進深?雖云視藝學習大都以「螺旋式」建構課程,但斷不可高中仍舊「評賞」與「創作」並行,審美與態度一番便蒙混過關。

 由此可見課程設計者對視藝學科發展的狹隘見識──既無美術創作的資深探究,又乏美術評賞的學養融通。於是文件內只能不斷重複過往小一至中三文件內的所謂「美術知識、經驗與技能、價值觀與態度」的概念,以至於所謂綜合方式的學習程序。所謂「學與教策略建議」,除了「獨立研習」和「批判性的對話和寫作」可視為呼應高中學習的適切策略之外,其餘的「合作式學習」、作品集、「視像日記」等比對小一至中三的指引文件並無新意,更遑論學習的進境。

課程理念的謬誤

 新高中文件除了喃喃重複,還展現了對視藝教與學觀念的淺陋單薄。文件在「學習程序建議」中,建議「學生須學習至少兩個不同文化情境,兩個不同時期的美術作品/美術現象」,並「探討至少兩種不同的視覺藝術媒介」(4)。建議竟以為兩個以上藝術視像的認識或比較,或是兩種不同媒介表現的掌控,衡量為高中學習的「進階」,殊不知在視藝的學習中,並非以數量等同教與學的質素和進境。單元式、主題式、跨學科式的評賞系統,只是評賞的方式,並無難易之分,更無學習層次高低之別。小一也可以有兩個不同文化情境的比較,例如中國與西方飲食器具的討論。

 其次對媒介掌控的多寡也絕非藝術造詣層次的論斷標準,能夠運用一種媒介的探究仍可成就偉大的藝術創作。觀乎大多西方古典藝術家,以至近世藝術家如法蘭西斯.培根(1909-1992)一生對同一媒介(油畫)的探究,仍無減其藝術的地位。況且媒介掌控的多寡不應由課程來指示,而是讓學生自由選擇,按個別的表現需要,而作取捨。

 新高中文件隨後附加了參考例子《我的身份》,姑且不討論這個附例的是否經歷實踐驗證,可供前線教師作為「參考例子」,如何確認有關實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典範?(荒謬的是,有關當局在教院藝術系2005年3月的集思會中承認這個附件是在匆忙中加插。一個被視為視覺藝術發展具有指示作用的政府文件,竟然說成是「匆忙加插」,其餘部分的所謂嚴謹性當可存疑了)。針對高中視藝科課程的種種謬誤,筆者試擬若干拙見,作為業界、學者日後的討論。

螺旋式垂直課程統合

 「課程」(course)一詞,原意是指跑道,延伸為學習經驗,亦即學生學習必須遵循的途徑(5)。美國藝術教育學KerryFreedman則構想課程為一種讓學生學習的過程(6)。循此假若依據小一至中三課程指引(雖然筆者對有關指引部分內容不敢苟同)框定為前述的三個學習階段,則第四階段可被了解為「統合和演化」,藉此把整個中、小學的藝術學習過程連成一體,從認知辨析、掌控運用、探究實踐到統合演化作為縱軸發展的導向。

 所謂學習的統合,可以是螺旋式的垂直統合,也可以跨學科的水平綜合學習。假若「課程」設計如前述理解是一種學習經歷的進程,則教與學的過程必須前後呼應,層層進深。例如素描從線條的實驗,到客觀的明暗、肌理的描劃紀錄,到個人創造風格的表述,大可依循螺旋式的課程推展,自小一至中三按概念關聯、探究關聯以至學習者關聯的順序編寫課程。

 到了高中便可以把從前對媒介的實驗、掌控運用發展融會,引發一己的統合表現的形式和風格,垂直的統合可作為學習者日後發展創造的初階模式。上述的素描線性的螺旋式課程只呼應了視覺形式的推展,對於後現代就個體文化的獨特性,例如如何在中國工藝文化技藝的層層推衍,還是要從生活周遭的建築審美作螺旋性學習,以至推及世界各國古今建築特色的評賞。一個通盤貫連小學、初中以至高中的螺旋式垂直課程的編訂是基本的要求。

跨學科水平綜合學習

 至於跨學科的水平綜合學習可說是當今課程建構的趨勢。按美國學者Krug與Cohen-Evron以藝術教育為核心,提出四種課程統整的建議:一是藉藝術作為其他學科的資源;二是經由藝術擴大課程統整的軸心;三是藉藝術詮釋題材、觀念或主題;四是明白以生活為中心的議題(7)。

 其後台灣學者陳瓊花教授歸納為兩類的課程統整的方法:一是以學科為本位之統整;二是以學習者為本位的統整(8)。前者以視藝科為核心,進行科際、多科、跨科的課程編訂;後者則從學習者的經驗、意識、興趣、能力,以及有關社會情境進行課程內容的考量。回應高中的課程建構,理應超脫小一至中三對視覺藝術的關注,進而對較大的範疇視覺文化,尤其要建基於本地視覺文化的研習和演化,最能切合有關課程的統整。

結 語

 香港向無既定的文化藝術政策,就連一個本來已位處邊緣的高中視藝課程亦將難保其日後在狹窄的選科機制下的生存空間。加上有關視藝科課程改革的粗疏空洞,鬆散矛盾,更無法扭轉一向偏重智育的本地教育發展。筆者越俎代庖為今後視藝課程試下若干建議,冀盼在以螺旋式垂直課程和跨學科水平綜合學習的基礎上,新高中課程能與小學及初中視藝課程連貫一體,締造視藝教育的新貌。

 (編按:這是作者三篇關於高中藝術教育意見稿之一,餘下兩篇將稍後刊出。作者為香港教育學院藝術系署理系主任、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組副主席)

《參考書目》

(1)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4):《新高中課程核心及選修科目架構建議諮詢初稿》(視覺藝術),香港:政府印務局

(2)課程發展議會(2003):《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視覺藝術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政府印務局。

(3)同(1),第297頁

(4)同上,第304頁

(5)黃政傑(1997):《課程設計》,台北:東華,第66頁

(6)Freedman, K.(2003), Teaching Visual Cultur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7)Krug, D. H. & Cohen-Evron, N. (2000),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ositions and practices in art Education, I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1(3), pp.258-275

(8)陳瓊花(2004):《視覺藝術教育》,台北:三民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