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7月21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視野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7-21] 消失中的古蹟

放大圖片

 台灣樂生療養院院民示威

文:陳志璇 圖:香港電台提供

 當各大城市走向現代化的同時,舊房子應繼續保留還是讓路給新建設?在土地資源匱乏與老居民感情因素之間,誰的要求應優先考慮?香港及台灣對保留古蹟的態度如何?

 伴隨老房子的回憶,在香港仍有多少人珍惜……

 在香港,為了盡量利用土地空間,拆掉舊房子重建一向被視為順理成章的事情。於是,石屎森林中容不下幾幢百年古宅,文物建築的保護工作一直困難重重。

碩果僅存:雷生春

 具有七十年歷史的「雷生春」,是香港首幢由私人以無償方式,捐給政府作修復及再利用的歷史建築物,也是本地碩果僅存的四層高唐樓。「雷生春」代表著戰前本地華人典型的居住環境,見證了雷氏家族的發展史,更展示了本地的歷史及傳統文化,是深水步及旺角區的地標。

 「雷生春」復修工程剛完成,然而,這建築物日後將作甚麼用途,至今仍是未知之數。

兩代隔膜:廖應龍公家塾

 建於1838年的「廖應龍公家塾」是新界上水莆上村的廖氏祠堂,古物古蹟辦事處把它評為「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的二級歷史建築。鑑於祠堂日久失修,莆上村又將於明年舉行大型的打醮祭祀活動,廖氏家族後人與村民遂發起復修計劃,所有費用由廖氏祖堂承擔;這是一個由民間自發保護文物的例子。

 為了恢復祠堂的原貌及令建築物可長久保存,村民邀請古物古蹟處擔任顧問,協助解決復修上的難題。但由於香港缺乏修復文物建築的人才和經驗,故工程進度緩慢。

 村中父老對復修計劃慎而重之,年輕一輩則反應冷淡。對於保持傳統禮節、習俗、文物、古蹟等歷史遺產,兩代的取態各異。難怪父老們想到文化傳統如何世代延續時,大都顯得憂心忡忡。

 要拆毀的不光是一組建築群,而是牽繫著一代台灣人的命運……

 樂生療養院是台灣第一所,也是日佔時期唯一的痲瘋病隔離醫院。61棟閩式、日式建築,錯落在台北縣新莊市與桃園縣迴龍村交界的單鳳山30餘公頃山坡間,至今已有75年歷史。清幽的環境與居家式的院舍十分適合患者安養。

 1960年代,樂生療養院最多曾收容超過1,000名痲瘋病患者,它因隔離而自成一社區。醫院、宿舍、市場、福利社、教堂、佛堂,一應俱全,且建築各具淵源與特色。目前仍有334名院民以此為家,平均年齡74歲。

特殊意義:樂生院

 台灣古蹟建築權威李乾朗教授指出:「樂生院沒有漂亮的雕刻,院民也沒有偉大的事蹟,但卻在台灣醫療史上有特殊的意義。它的精密設計是要在生活中隔離,在隔離裡醫治,絕對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古蹟。」可是,當地政府在1995年卻將樂生療養院劃為捷運新莊線機廠預定地。

 捷運工程一步步地逼近,砍樹、施工、拆遷……樂生療養院的老人、老建築與老樹,前途未卜。也許,現時我們看見的將是這組具文化價值建築群的最後一瞥。

 香港電台電視部、上海電視台和台灣公共電視台聯合製作紀錄片系列《窗外有藍天》,希望藉著所拍攝的人物、生活經驗和社會現象,帶出三地在相同主題下的不同現象。第一集主題為古蹟保護,周日(7月24日)起逢星期日晚上7:30pm在亞視本港台播映;港台網站(http://tv.rthk.org.hk)視像直播及重溫。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視野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