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7月2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7-25] 全校參與 照顧差異

■黃邱慧清 教育統籌局首席教育主任(學校行政及支援)

 教育統籌局(教統局)一直以照顧所有學生的學習需要為目標。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在主流學校上課,除了讓他們能與其他學生一起愉快學習和健康成長之外,一般學生亦能學會以正面的態度對待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朋輩及培養包容他人的精神。

 為了協助學校靈活地支援有關學生,我們已引入新資助模式,配合教師培訓的支援,從而加強教學的成效。

加強培訓 提升專業

 我們非常重視師資培訓,致力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以協助學校更有效和適切地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除了定期為學生支援小組的教師舉辦聚會,交流經驗和心得外,我們更開辦不同主題的特殊教育課程。

 二○○四/○五學年起,教統局透過香港教育學院,提供一個共一百二十小時的特殊教育教師培訓課程,讓教師了解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掌握照顧有學習差異學生的方法,並深入探討「全校參與」的模式及教導技巧。

 在二○○五/○六學年,除了繼續開辦此項課程外,我們亦將委託大專院校開辦一個三十小時的教師專業進修課程(特殊學習障礙),以加強教師對學障兒童的認識和支援。我呼籲各位校長在人力資源策劃上早作部署,推薦教師報讀有關課程,使校內至少有一位教師接受過特殊教育的培訓,以增強教師團隊的專業能力,有效照顧有需要的學生。

融合主流 漸見成效

 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有機會在主流學校上課,是幫助他們學習與成長的最有效方法。早於七十年代,多所小學已開辦啟導班,將有顯著學習困難和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分班上課。實行多年來,更多家長明白相互共融學習的好處,希望讓子女在主流學校接受教育。有關研究也指出,以抽離模式和由個別教師處理的做法,容易造成標籤效應,影響學習果效。

 有見及此,政府於一九九七年起,在主流學校推展「全校參與」模式的「融合教育計劃」,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近年,我們樂見部分學校在推展共融文化上取得顯著成效。為了全面推展共融文化和檢討資源的分配,我們在二○○三至○四學年開始,在部分學校試行「新資助模式」。

全校參與 靈活自主

 「新資助模式」打破「班」的限制,我們會按個別學生的需要及數目增撥資源,讓學校在資源運用上,享有更大的自主權和彈性。更重要的是,學校透過「全校參與」的理念,設立學生支援小組,有系統地計劃和推展全校教師,互相呼應和協調地為這些學生提供專業支援,並與家長保持密切溝通,為學生安排最適合的校本服務,以提升學習成效。這打破了個別教師孤軍作戰的局面。

照顧差異 貫徹力行

 試行「新資助模式」的學校,均遵照四個原則制訂校本支援政策,包括及早識別、及早支援、全校參與和家校合作。

 早前,我們向試行「新資助模式」的一百七十所學校進行問卷調查,絕大部分校長和教師都認同「全校參與」的理念,滿意學生支援小組的運作,並提出不少建議。我們已進一步改善「新資助模式」的安排,務求在政策支援和資源投放上,更切合學校和學生的需要,讓教育界全面實踐「全校參與、照顧差異」的理念。

愉快學習 發揮潛能

 要每所學校為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合適的校本支援,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但我深信,只要校長、教師、家長、醫務界、社福界、復康界及政府攜手努力,以學生的利益為大前提,創造共融的校園文化,讓每個孩子愉快學習、發揮潛能,實現「全校參與、照顧差異」的理想,將是指日可待的。

 「十根手指有長短,但每根手指各有長處」,只要投放得宜,作好協調,每根手指互相配搭,就更能彈出和諧而美妙的樂章。 ■(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