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7月2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7-25] 醫療改革為何看不到癥結何在

 ■梁家傑 立法會議員及資深大律師

 政府以「創設健康未來」為題發表討論文件,探討香港日後的醫療服務模式。文件提出警告,由於市民過分倚賴公營醫療,加上人口老化、慢性病患者年輕化,及醫療成本不斷上漲,公營醫療服務將會求過於供,醫療模式改革已刻不容緩。文件提出以家庭醫學為主體的醫療模式,公營醫療則集中應付緊急治療、照顧貧窮、高醫療成本個案及醫療培訓工作。

 公眾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到「公營醫療爆煲論」,但廿年來多次醫療改革討論,皆不出卡在醫療融資的爭議,繼而無疾而終之途。我們不禁奇怪,為醫療架構「治病」的衛生官員,看著歷次討論原地踏步,為何硬是看不到癥結何在?普羅大眾關心的是融資,政府卻一直侃侃而談「公私分流」此等虛無概念,卻又不願具體談市民要如何應付醫療支出,試問市民如何回應?

 不能否認的是,資源問題是引發醫療改革的導火線。面對醫療開支佔政府支出幾乎百分之十五,一百元稅款有廿二元要用在醫療上,政府深為這些數字感到不安,更擔心三十年後,一百元稅款要用上五十多元來治病。但政府沒有正面談及醫療融資而大談「公私分流」,難免讓人有踢走病人以節流的感覺。

 周一嶽局長主張先談好醫療模式再談融資,刻意把財政問題按下不表。可是醫療模式涉及市民習慣、社會文化等等的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政府堅持在醫療模式未到位以前閉口不談融資,同時卻硬銷「從公營醫療推走病人」的策略,對於不足以入住昂貴私家醫院、又不受安全網保障的中產階層來說,這豈非製造另一次階級分化?難道我們社會的就要一直內耗,直至社會對公私醫療定位有共識為止嗎?那是十年後的事呢?還是廿年後?

 如果資源問題果真刻不容緩,那何不開門見山,立即提出數據,全盤檢討公營醫療開支與融資方法呢?政府屆時就要解釋,何以醫管局赤字十年內倍增一百三十三億?去年醫管局管理層獲享一千二百萬元年終獎金,薪酬開支佔總開支八成,所為何事?開支用得不明不白,卻要市民要麼多付公家診費,要麼找私家醫生,豈能不令人憤慨?

 政府的文件宣稱醫療改革要「創設健康未來」,但文件的重點似乎只是革走公共醫院的病人,有關預防疾病和社區健康的著墨實在太少。文件建議的疾病預防策略不外公眾教育和家庭醫生護理,對普羅大眾而言,是否足夠?政府真正有誠意促進公眾健康,能否有更全面、更進取的策略?正值政府官員和體育界領導者為成功協辦北京奧運而興奮,政府可有誠意乘勢推動全民參與體育活動,以改善體格防止疾病?當面對最高工時立法的要求時,政府是否認同工時規管,可以令勞動階層市民得到更充裕的休息與運動時間,同樣有助於預防疾病?這些表面上與醫療改革無關,卻與公眾健康息息相關的議題,政府有否誠意加以考慮?

 醫療改革絕不只是開源節流,而是要把保護市民健康的防線移前,從消極治療轉為積極促進健康生活。政府建議的改革措施並非不必要,卻流於片面治標。短期而言,政府切勿再作鴕鳥,應立即建議全民醫療融資保障的方法讓公眾選擇;長遠而言,創設健康未來絕不單單衛生福利及食物局的工作,各政策局、各部門都應該仔細思考,各自訂定符合市民健康利益的措施,並緊密協調,構成真正建構健康未來的總策略。 (本欄每周一刊出) ■(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