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7月3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7-30] 斯土斯人:珠三角文明 七千年歷史

放大圖片

 ■著名的半山文化類型的彩陶壺,甘肅出土。

■章 雋

 深圳是個很年輕的中國城市?考古發掘會告訴你,不。如果你把黃河兩岸的中原城市,看作白髮蒼蒼的老太太,那麼,考古發掘還會告訴你,深圳的年齡和她們差不多大。早在6000-7000年前,深圳,以及珠江三角洲,就已經出現了文明。

咸頭嶺遺址 距今六千年

 深圳最典型的新石器遺址,是龍崗區大鵬鎮疊福村的咸頭嶺史前文化遺址。經過1985年、1989年、1997年和2004年的四次發掘,整個遺址的面積已達1300多平方米。中國考古界在工作中經常遭遇的窘境是所謂「十墓九空」,大多數有價值的遺跡——其中古墓居多——已經在發掘前遭到人為盜挖或破壞。咸頭嶺史前文化遺址深不過數米,卻保存完好。之所以如此幸運,緣於發掘地本是一個曬穀場,二十多年來沒有動過土,因此遺址才能保存得很完整。

 咸頭嶺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近百件,主要是一些石器和陶器,其中還有一部分是彩陶。彩陶器物花紋複雜,形狀奇特。據研究,不一定是用作食器,而很可能是宗教崇拜的物品。而且在第四次發掘中,首次發現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紅陶。出土的陶器中,有的出現了波浪形條紋。對此,考古學者假設說,或許表徵著嶺南文化的內涵,陶器上的那些條紋,是不是當時人對大海和海浪的感知?如果是的話,那是不是中華文明中海洋文化的最初曙光呢?

 在咸頭嶺遺址的發掘中,學者們通過「碳14」檢測,初步推測出出土器物的出現時間,距今6000-7000年。而在此之前,學者推測珠三角的文化歷史不會超過6000年。而北大考古學者認為,珠三角文明的產生時間與歷程,和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一樣古老。

珠三角第一村

 咸頭嶺遺址是目前發現文物最古老的遺址,而廣東境內能代表珠三角文明史的,還有上世紀六十年代就發現的東莞蠔崗遺址。去年進行發掘後,出土了石器、骨器和蚌器,此外,還有新石器文化重要的標誌——彩陶。這些彩陶器皿包括有釜、罐、圈足盤、缽和斧。而在該遺址地層的最低層,是當時的墓葬區,考古學者發掘出一具時間為5000年以上的成人男性遺骸。

 專家和媒體把蠔崗遺址定義為「珠三角第一村」,珠三角的文明史因為它的發現而提前了許多。直到咸頭嶺遺址被發現和研究,才又把珠江三角洲的文明史推早至與長江文明和黃河文明相同的位置。

 現在有部分古陶被收藏在深圳博物館裡。該館原館長王壁在接受《深圳特區報》訪問時,專門介紹了代表新石器文化的彩陶。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分布相當廣泛,主要區域有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東南沿海及北方地區等。黃河、長江中上游地區是彩陶,下游地區是工藝精緻的白陶和黑陶,東南沿海地區是印文硬陶,北方地區則是富有民族特色的造型。近年在深圳地方的考古過程中發現了七千年前的彩陶,但王壁認為雖然數量多,但卻破碎,整件器皿不多,可以復原的器皿就更少了。

 在古代,珠三角地區一直為中原政權與文化所歧視,被視為蠻夷之地,在唐代,這個地區的居民更被蔑稱作「獠」。但讓黃土中國走向海洋中國的呼聲越來越堅定,而在傳統中國中透露著難得的海洋氣息的珠三角地區,文明史逐漸浮出水面,甚至與黃河長江文明一樣悠遠,無形中成了對那呼聲的支持。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