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7月31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7-31] 劇場工作坊的快樂一族

放大圖片

文:黃 靜

 對於普羅大眾,戲劇教育一直扮演「暑期班」雞肋角色,不可缺少,但亦無關痛癢。香港人自六歲起,課堂上伸手可及的就只有視覺藝術和音樂,舞蹈和戲劇則被冷落為課外活動。

 這夏天,「7A班戲劇組」和「劇場組合」卻帶來令人眼前一亮的工作坊——「灣仔百年(創意)工作坊」,年青人透過劇場關懷社會;而「PIP藝術學校」之兒童藝術節、成人班先後登場,向鐵面的正規教育下戰書……

 這群嘗試撮合大眾生活和劇場「媒人」,他們都有先見之明。當教育界開始出現一些新的詞彙,如「創意」、「想像力」、「溝通技巧」,而正規教育未來得及提供養份時,他們相信劇場成為最重要的土壤之一。

讓戲劇承受知識重量

 一名導師放了一張鐵椅在跟前,「假設這是一張藤椅,而你是一位推銷員,如何說服大家買下它?」討論過後,學員繞著它,一時扮演舒適的客人,一時又是口甜舌滑的推銷員,在天馬行空的幽默下眾樂樂。其實,這群十多歲的青少年,為探索並演繹一個《懂得訴說灣仔歷史的老藤椅》劇本熱熱身,8月將之搬上街頭。

 他們對老社區認識寥寥,但就能輕易模仿推銷員腔調。此創作坊統籌、在港九新界亦辦過社區劇場的譚孔文覺得,以新探舊是一個很好的姿態步入灣仔橫街窄巷,透過劇作表現、傳遞對此地文化保存之見,「和其他藝術方式的不同,直接面對群眾的媒介,感受人傳人。例如選擇純粹以定點跑步的人群形容通往入境處大樓的天橋,在即使沒有佈景板的街頭,以人的舞動活現地域之靈魂。」譚孔文說「無法重複」是戲劇的特性,相對錄像,劇場作為人傳人的紀錄,與歷史建築分享著不可替代的原真性,令表演者和觀眾更震撼。

 《灣》將創作環節分拆為短劇編作訓練、至實地即興表演,到現階段的形體、聲音表演課。每環節也有不同的人對灣仔舊區的歷史作不同形式的消化,「有一居住灣仔的老婆婆參加計劃裡的編劇班,而她的貼身故事主要由接受表演訓練的年青人演繹。他們有很多不常踏足灣仔。歷史關懷加入劇場,既加深創作的深度,同時令他們的視野擴闊。」然短短8課,說到底也只能引發開端。

由快樂之「戲」啟航

 劇場組合的PIP藝術學校,具規模和野心教與學之旅,卻由輕省的快樂展開。PIP,即是「Pleasure in Play」,樂在戲中;是遊「戲」,亦是「戲」劇。看過詹瑞文笑中有淚的演出大概會明白此境,「大家總想偷師為何這般幽默又實驗性?」同樣活躍於形體演出、詹的拍擋、PIP學校校長之一甄詠蓓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因為那是深層的,內化為創作力量的快樂。」這就與感官刺激的打哈哈是有別的。被拋進波波池的孩子玩得很開懷,但精力發洩之後就一無所獲。

 所以,雖一如其他工作坊,PIP亦以遊戲為骨幹,但不就此停住,而將快樂轉化為實驗與創作力。身懷專業訓練和教學底子的詹瑞文和甄詠蓓,在課程設計上實行逐步深化,從「基礎課程」就能窺伺此一完整的脈絡:戲到樂、樂到動、動到即興、即興到戲。

身體與思維的契合

 她突然用身體猛力碰撞旁邊的教育及外展主任Yon,示範如何移開這些blocks,「我經常會這樣做,尤其對不沾運動的女孩。甚至要他們玩稚童的遊戲,要在地上爬行,那個時刻誰也沒理由『落閘放狗』了。」這就是EYF的熱身戲,連在挫折中也能夠學習快樂,形體語言功不可沒。「它在本地劇場可是非常貧乏啊。」

 曾師隨西方形體大師,甄詠蓓重視形體語言作為身體與思想的契合方式,直接與人心相通。「扮演前其實先由自我了解開始,由解放肢體出發,敞開的內心再滲透到每一個動作上。快樂時身體特別敏感,會引發格外豐富的身體語言。」

 甄詠蓓笑說,徇眾要求下,未來將會成立涵接小童與成人間的青年課程,實現正規教育的另「一條龍」,讓課外活動不再是逢場作「戲」,而是擔演懷抱使命的教育者。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