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8月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8-09] 香江史地:荃灣三棟屋

放大圖片

■黃家樑

 三棟屋是荃灣碩果僅存的古老村屋,有近二百年的歷史,見證了荃灣區滄海桑田般的變化。幸得政府決意保存這珍貴的古蹟,並將這座屹立於荃灣市中心的古屋修繕,闢作博物館,我們才能從中了解荃灣的發展史和客家農民往日的生活面貌。

 早在南宋末年,宋帝逃亡南下時曾進駐「淺灣」,也就是今日的荃灣。在填海工程進行以前,荃灣區臨近海邊,由於海灣水淺,所以在古時稱作「淺灣」。然而,古語有云:「龍游淺水遭蝦戲」,所以當地居民以為「淺灣」一名不吉利,故後來改名為「全灣」,久而久之就演化為今日的荃灣。

「三棟」意為「三條主樑」

 三棟屋由陳姓客家人一手建立。陳氏族人於清乾隆年間從廣東移居荃灣,並且圍海造田,利用海邊的土地耕種。由於人口日漸繁衍,族中長老決定擇地建村,這正是三棟屋的由來。原來陳氏長子健常精於堪輿之學,認為荃灣左擁青衣山嶺,右抱花山,前有汲水門,為「海棠春睡」的格局,風水甚佳。因此,陳氏在此地建屋安居,並乾隆五十一年歲次丙午擇吉入伙開光。所謂「棟」,原來是指各廳堂內承托屋頂的主樑。三棟屋按風水之說,採取「天、地、人」三才之數營造,初建是只有三列房舍,形成三進的格局,每進的廳堂均由一條主樑承托,「三棟屋」一名亦由此而得。

 三棟屋由陳任盛興建後,陳氏後人先後在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子,但屋子仍保留傳統客家圍村的格局。屋子第三棟所在的正廳擺放了陳氏先祖的神位,上有「祖德流芳」的牌匾,以此訓勉村中子弟。三棟屋正門石楣刻上「陳氏家祠」四字,正門兩旁擺放了兩個大水缸,方便村民在火警時取水滅火。屋前的空地至今仍然保留,本是供村民休憩和曬禾的空地。空地的一角跟典型的舊式村落一樣,設有一供奉土地的小社壇,用意是保護村民平安。

因修建地鐵被列為古蹟

 荃灣三棟屋原是一條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圍村,建築佈局有如一個長方形的棋盤,左右均衡對稱,屋四周的外牆把整個村莊圍攏起來,外人不易進入,以防盜匪的侵犯。三棟屋以正門為中軸線,上面分別建有前廳、中廳及祠堂;中軸線兩旁的四間居室,分別為陳氏四位兒子的所居住;在這四間主要居室外,則是左右及後排的橫屋。全屋佔地甚廣,五條窄長的小巷縱橫其間,可說屋中有屋。

 及至五十年代初期,荃錦公路開放予公眾使用,柴灣角一帶陸續開設工廠,荃灣逐步發展為衛星城市,農村面貌開始改變。踏進八十年代,地下鐵路修建,政府重新規劃荃灣區,將三棟屋列為古蹟,近六百名村民遷往象山村一帶另建新居。已闢作博物館的三棟屋,屋內的小屋多闢作小型展覽廳,一些用來陳列各式各樣的農具及客家人生活用品,讓昔日農村生活展現眼前;一些則展示荃灣區的歷史發展,供人撫今追昔,細看荃灣的百年變遷。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