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15] 對「全民退休保障計劃」的一些意見
■梁家傑 立法會議員 資深大律師
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於出席立法會公聽會時提出「全民退休保障計劃」(以下簡稱「全民退保」)的公眾諮詢文件。在計劃下,符合資格的長者,不用通過入息審查,便能每月獲取定額的養老金。此計劃提出兩種方案,第一種方案,合資格的長者每月可得二千五百元養老金,第二種方案每月則可得三千元,但同時需向盈利多於一千萬的企業收取額外的利得稅。
「老有所養」是「全民退保」的核心理念,目的是讓那些為社會貢獻了大半生的長者在退休後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並有尊嚴地安享晚年。在此計劃下,領取養老金是一種公民權利,而不是一種援助。雖然此計劃需要政府參與供款,但實際上政府只需將用於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綜援開支及普通和高額高齡津貼的開支撥於供款內,而不需額外支出。據聯席的推算,推行「全民養老金」後,政府在三十年間,可以節省八百一十四億元。「全民退保」不單不會加劇政府的負擔,還能幫助政府解決在老年扶養率高峰期政府福利開支的負擔。
僱員及僱主方面又如何?如採納每月二千五百元的方案,僱員及僱主只需在原本強積金的供款中抽取百分之二點五放於全民退保的供款內,並不需額外供款。但此方案對那些高收入、供款期較長及不需供養父母的人士會有較大的影響,因為他們在退休後所得的養老金會較原本強積金所得的為低。不過在實際上,這類人士一般都會有自己的儲蓄計劃,而不會單靠此退休保障,故此,對他們的實際影響理應較推算為低。
民間團體自發地就退休保障制度提出長遠的方案,實值得欣賞。然而,聯席需就一些根本的問題作清楚的交待,其中較重要的一項,亦是公眾所關心的,就是推算的準確性有多大。如「全民退保」所設定的假設是否能站得住腳?基於政府統計處的人口推算假設來推算二零三四至二零五三年的人口是否恰當?二、三十年後的物價指數如何?二千五百元或三千元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能否足夠生活?這些假設的準確程度對方案的可行性及社會狀況的預測有直接的影響。聯席宜詳細交待訂立各項假設的理據,亦可考慮交待推算結果有多大的誤差,交由公眾衡量當中的利害。中央政策組的老年退休保障研究將於年底公布,屆時,可與該方案互相參照和討論,務求能達致更準確的推算。
筆者贊成推行「全民退保」以解決人口高齡化帶來的問題,但同時需顧及政策的整體配套和一致性。要令長者能安享晚年,除了給予他們基本的養老金外,還要顧及醫療及房屋政策能否切合長者的需要,故此,各項福利政策應互相配合,公眾亦可探討將醫療及房屋的保障納入全民退保的方案中的可行性。推行「全民退保」不單能解決政府的財政負擔,更重要的是讓退休人士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這是作為社會公民應有的權利。要社會達致公義和仁愛,便不能只著重個人的利益,還有個人對社會責任。
希望聯席提出的方案能引起社會的討論。各界人士可以此方案為討論基礎,共同制訂出一套全面的退休保障制度,令「老有所養」的價值得以實現。(本欄每周一刊出) (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