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8月2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8-29] 「兩全政策」不可行

 ■桂 松 資深教育工作者

 在香港特區新時期,我們的文化政策要適應香港政治和經濟在新時期的發展,進一步發揮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點的獨特作用,在繼續吸納西方文化精華的同時,努力弘揚中華文化,既補過去殖民管治時代之不足,又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和社會大眾的期望。既不要排外,亦不應崇洋,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洪清田先生上月在文匯報論壇版論述教學語言問題,認為本港市民全都要求英語授課,而特區政府卻堅持母語教學,有違民意。他又指香港是國際都市,應實現「全學校英語教學」和「全社會吸納西方文化」。

 他提出的「兩全」政策,建基於香港的國際性,卻忽視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行政特區,華語是香港華人的母語。

 儘管英語在香港頗為流行,但其流行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及華語。現在香港又實行「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正確路線,香港與中國內地的聯繫,特別是經貿聯繫,必更趨緊密,未來中文的應用不是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因此,在推動英文學習的同時,更須提倡學好中文,這不僅是對歷史傳統的繼承,更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母語教學能提高英文科在內的教學質量

 正確的語文政策應是特區政府一貫提倡的「學好兩文三語」政策。它體現了語文問題上的中英並重,並以中文為本的精神。

 「全學校英語教學」的意思是所有香港學校一律以英語授課,通通廢除母語教學。實行此政策,只有視港人為外籍人士,將英語當作港人的母語,才能找到根據。這只是一種虛妄的假設,在香港歷史上,港人大多數屬中國人,日常操的大都是華語;即使在英國管治的一百多年中,這種狀況也沒有改變。儘管港英政府長期推行重英輕中的語文政策,當時仍有不少學校堅持母語教學,小學只有少量採用英語授課,中學只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這二、三十年間多數推行英語授課,其餘年代均以母語教學為主體。「全學校英語教學」,從來都沒有實現過。洪先生作此呼籲,比港英的語文政策還要倒退,使人感到驚訝!

 說香港人都反對母語教學,這完全不符合事實。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已有不少教育界人士提倡中文運動和母語教學,到了八十年代,要求母語教學的呼聲此伏彼起。一九八二年國際教育顧問團在其報告書中亦明確主張母語教學。香港回歸中國後,母語教學更獲推崇。特區政府從一九九八年開始全面加以推行,轉用母語教學的學校,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增加,學業成績有所提高。因此,支持母語教學的學生和家長與年俱增。像洪先生那樣主張「全學校英語教學」者,畢竟已佔少數。

 目前社會上確有一些人希望推行英語授課,由於他們反應頗為強烈,又尖銳抨擊政府的教學語言政策,往往為傳媒所廣泛報道,這就容易在一時之間造成一種錯覺,彷彿贊成母語教學者少,反對者多。今後傳媒應加強對母語教學的報道和宣傳。而實行母語教學的學校在已有成績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自己的優越性,特別在提高英文教學水準方面多下工夫,務使廣大社會人士明白:母語教學確能提高包括英文科在內的教學質量,這樣大家對母語教學的信心就會提高。

全盤西化 令人費解

 至於「全社會吸納西方文化」,則更使人費解。香港素來是中西文化交匯之地,若只提倡吸納西方文化,豈非要全盤西化?我們主張洋為中用,但絕不認同華人洋化。香港作為國際性都市,一向均有引進西方文化。在過去港英殖民管治時期,中華文化卻受到歧視和排斥,備受港人非議。今天香港重回祖國懷抱,不去弘揚民族文化,反而要全力提倡西方文化,必使香港成為清一色的西方社會而後快,是何道理?難道香港只有走回頭路才有前途?(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