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9月3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文匯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9-30] 廣東覺憂患 香港當借鑒

■楊正剛 政治評論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港粵發展今日所面臨的難題和挑戰其實也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規律。港粵兩地人傑地靈,只要雙方清楚地認識到問題所在,未雨綢繆,優勢互補,精誠合作,定能走出困境,共創雙贏。

 立法會全體議員訪粵期間,對於廣東的輝煌成就,一日千里的發展態勢目不暇接,不得不由衷地讚嘆不已,民主黨前主席李柱銘甚至自嘲有如「大鄉里出城」。的確,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廣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跳躍式發展,人民生活走向小康,社會呈現欣欣向榮,廣東堪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典範。令人佩服的是,即使在如此舉世矚目的成就面前,廣東沒有沉迷自我陶醉,驕傲自滿,反而頭腦清醒地看到自身發展的不足。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向來訪的香港立法會議員坦言相告:「面對全國其他地區發展咄咄逼人、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鄉差別區域差別日益突出等問題,廣東有非常強烈的憂患意識,正在加緊規劃,採取一系列措施來解決現存問題。」

港粵同樣面臨發展困難

 張德江書記的提醒有如醍醐灌頂。香港謀求持續發展所遭遇的困境與廣東所面臨的問題何其相似,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大陸改革開放以前及前期,香港是大陸與世界連接的唯一橋樑,人員、物資進出大陸的必經之地,得天獨厚的優勢環顧東南亞區內誰人可比擬。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深化,如今大陸與世界交往暢通無阻,而香港作為唯一橋頭堡的角色和優勢必然日漸淡化和消失。內地各省市的急速發展,珠三角感到長三角咄咄逼人的競爭,香港何嘗又不是常常擔憂被上海取而代之,還有來自新加坡步步緊逼的挑戰。廣東經濟結構不盡合理,香港近二十多年的發展,隨著製造業的北移,服務業失去了依托,整體經濟過份倚重某一兩種產業,營商成本居高不下,人才類型狹窄和不足,都使香港的經濟轉型、提升層次說易行難,由此產生的結構性失業難以根本改變。

曾經困擾香港發展的制約

 更令人擔憂的是,香港回歸七年多的時間裡,常常政爭不斷,涉及重大社會問題的法律訴訟曠日持久,政客肆意狙擊政府施政,使有利社會的項目胎死腹中,領匯事件香港附上沉重代價並成為國際笑話;任何問題都須經無日無之的諮詢檢討,卻沒有實際的行動,廣東可用三五年時間建好一座規模宏大的大學城、科技園,香港恐怕光是諮詢時間也不止,「西九龍計劃」、「舊啟德機場重建」是樣板,「議而不行,行而不決」成為效率低下的寫照,不能集中精力搞建設,白白耗費了寶貴的光陰;香港對於自身發展認識不足,滿足於「國際大都會」虛榮,安於現狀,總以為擁有良好的法治體系和完善的金融制度就可獨領風騷。一方面有識之士對於香港「逆水行舟」的現狀憂心忡忡,奔走相告,呼籲加強港粵合作,找尋重振香港的出路,另一方面決策當局冷淡相待,過份強調香港的「一制」,不願放下身段與內地尤其是與廣東開展真正積極的合作,曾經嚴重地挫傷了粵方與港合作的意願,最後捨香港而獨自發展,使香港錯過了發展新產業、新地區的大好機遇。

港粵合作共創雙贏

 香港與廣東一衣帶水,唇齒相依,真正「地緣相近,人緣相親」。香港的發展離不開廣東,廣東的發展也離不開香港。港粵合作不缺計劃和項目,缺的是真心合作的誠意。隨著香港政局的改變,中央對香港更加包容信任,對香港的事務採取更加開明務實的態度,國家副主席訪港和香港全體立法會議員獲邀訪粵是最好的體現。香港更應把握機遇,促進和諧,謀求發展。現在是時候把說了多年的港粵合作,研究了多年的計劃、項目加快落實。港粵合作除了靠雙方行政最高層高度重視,果斷決策外,香港立法層面經過這次訪粵「破冰之旅」,今後還可以進行更多更廣的交流訪問,加深了解廣東的實情,逐步消彌彼此間制度的分歧,減少誤會和隔閡,從而有利全盤佈局,分工合作,共擔風險,共享利益,推動港粵合作的順利實行。(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