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0月6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港聞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0-06] 港大:單耳失聰嬰易漏診

放大圖片

 經訓練的醫護人員利用自動耳聲腦幹反應(AABR)儀器,為初生嬰兒測試雙耳聽覺。港大醫學院提供

 【本報訊】(記者 林賽香)聽覺健全對新生嬰兒學習新事物相當重要,本港只會為「高危」的初生嬰兒做聽力檢查,令一半以上的個案漏診。

 香港大學的研究發現,每千名初生嬰兒中,5人患不同程度聽障,半數以上是單耳失聰,令父母和老師難於察覺,造成延醫並嚴重影響兒童日後說話和學習能力;建議政府全面推行以醫院為本的初生嬰兒聽力測試,及早為患者提升治療,減輕特殊教育費用。

測聽局限「高危嬰兒」

 目前本港對初生嬰兒的聽力測試只局限於高危嬰兒,包括有相關家族病史、顱面畸形、出生體重1500克以下、患嚴重黃疸病、出生時患缺氧症等,同時母嬰健康院亦會為未滿2歲的嬰兒作聽力測試。由於沒有全面有效的測試,加上母嬰健康院過去只以「啷啷」發出的聲響測度嬰兒的聽覺,不能有效篩選為有雙耳或單耳失聰嬰兒作治療,故漏診的情況非常嚴重。

 香港大學聯同東區醫院、瑪麗醫院於03至05年為超過1.45萬名初生嬰兒做聽力普查,當中76人於出生後43天內確診為聽力障礙,病發率約為千分之5。有聽障的嬰兒當中,36人是雙耳失聰、40人是單耳失聰。病童於出生後半年內接受耳鼻喉醫生跟進、特殊教育或佩戴助聽器。

 每名嬰兒接受普查的成本僅70元,但對他們日後的語言和學習卻甚有裨益。香港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助理教授區建國指出,兒童遲於2.5歲這個黃金時段接受治療,日後難以正常學習,「耳仔的功能需要外界聲音刺激,令細胞、神經同個腦學多點,才能說話說得正。」及早發現聽障,及早使用助聽器和溝通技巧,兒童日後才可正常學習和社交。

2歲半前治療收效

 區建國說:「如果可以在2歲之前發現患病,戴助聽器和做耳蝸手術,成長之後咬字和說話可以同普通人一樣。」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醫學副教授藍章翔指出,嬰兒不懂向醫護人員或父母反映聽覺問題,而現行的普查制度很視乎父母的自覺性,若父母能準時抱嬰兒到母嬰健康院,便有較高的機會發現問題。透過全面的普查,她認為醫護人員便能「一個不漏」地篩選病童,減輕日後特殊教育開支,並於10至11年後獲得可觀的回報,呼籲政府重整這方面的資源分配。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