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0月1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人物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0-12] 諾貝爾經濟學獎熱門人選 羅伯特.巴羅

放大圖片

 巴羅教授早前來港出席研討會,談及災難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李澤銘

 近年財經界冒起了一批「財經演員」,那些本來在幕後默默耕耘的分析員和經濟學家忽然跳到台前,向公眾分析和預測經濟走勢。任教哈佛大學的羅伯特.巴羅(Robert J. Barro)可算是當中的巨星級人馬。《紐約時報》就曾稱讚他為「美國其中一位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以及「徹底改變了美國國內經濟學者對改善國家財政赤字的看法」。

 生於1944年的羅伯特.巴羅,現任哈佛大學Paul M. Warburg經濟學講座教授、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高級研究員,以及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員,同時亦擔任美國西岸經濟協會會長和《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合編人。另外,他又定期為《商業週刊》和《華爾街日報》撰寫專欄。

經濟新星一鳴驚人

 巴羅以宏觀經濟、經濟增長和貨幣政策方面等學說聞名於世。巴羅在1965年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並取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70年在哈佛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74年,他以《政府債券是淨財富嗎?》(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為題發表論文,其中提出的「李嘉圖等價假說」(Ricardian Equivalence Hypothesis)使他一鳴驚人。而他在1976年發表的《理性預期和貨幣政策的作用》(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更奠定了他大師級的地位。

 巴羅是新宏觀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自70年代以來,巴羅的研究成果對宏觀經濟學的諸多領域影響深遠。古典的宏觀經濟學一向給人一種空中樓閣、不切實際的感覺,而巴羅的研究就嘗試把宏觀的理論建立在穩固的微觀基礎上。巴羅所著的《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當代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教材,也是從事經濟政策研究或制定者的必讀課本。

 經濟增長是經濟學的核心課題。60年代誕生的「新古典增長模型」強調資本積累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其最重要的預測是「趨同」,即不同國家的經濟增長會達至穩定平衡,窮國最終能夠趕上富國。但這模型忽略了決定長期增長率的技術因素,因此無法解釋世界各國的巨大財富差異。巴羅在這方面的突破奠定了他在經濟增長論的權威。1995年巴羅與馬丁合著的《經濟增長》(Cross-country Empirical Study)是經濟增長理論的集大成之作,書裡提出建構經濟增長模型的變數應包括政府政策、社會制度、教育體系、儲蓄習慣、出生率以及宗教等。

樂觀看待中國未來發展

 對於現今經濟增長強勁的中國,巴羅也有一番見解。他認為中國產品價格偏低,引至美國對中國實施貿易限制,但這長遠來說對美國更為不利,因此美國應停止對這方面的抱怨。至於解決物價過低的問題,中國可選擇讓人民幣升值,或者直接提高產物價格。

 另外,他認為中國可放心發行國債,因為其他的經濟增長和國民生產總值都不如中國的國家比中國還要發更多的債券。總括而言,他對中國未來十年的經濟發展抱樂觀的態度。

 巴羅已成名多年,在學界備受尊崇,且有無數作品傳世。他現在所欠的,或許就是一個諾貝爾獎罷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