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0-28] 世貿的發展出了什麼問題

■劉佩瓊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

 世貿的成立是希望建立一個以共同法規為基礎的世界貿易秩序,改變第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在關稅貿易總協定之下以雙邊貿易談判為基礎的貿易制度。但是,世貿成立以來,不僅沒有達到這一目標,反而保護主義盛行。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世貿的談判方式,實際是由大國控制的。香港主辦這次部長級會議,也要深入地認識世貿問題的本質,才能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

 今年世界貿易組織剛成立了十年,香港作為第六次部長級會議的主辦地區,本來是很有意義的事,可是大家都為會議期間非政府組織及對立者可能造成的示威、甚至破壞場面而弄得很緊張。政府有關部門更是嚴陣以待。為什麼「世貿」會議會引起那麼強烈的反應呢?我們應該對「世貿」的態度應該如何定位呢?工商科技局局長曾俊華先生很努力地工作,希望這次會議能夠達致成果,能通過一份香港聲明,以在「世貿」發展史上留名。

配額制扭曲世貿秩序

 「世貿」的成立是希望建立一個以共同法規為基礎的世界貿易秩序,改變第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在關稅貿易總協定之下以雙邊貿易談判為基礎的貿易制度。在「關貿」的四十八年歷史期間,關稅及非關稅配額不但沒有減少,而且不斷地增加,而且發達的貿易大國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設立很多限制,以很多藉口實行保護主義,例如「市場破壞」等。而配額制一直使世界貿易秩序造成扭曲。

 1995年,當「世貿」正式成立時,便按「烏拉圭回合」定下的議程大綱進行會員國之間的談判,以求取得共識,包括關稅、非關稅貿易障礙、自然資源、紡織製衣、農業、反傾銷、補貼、知識產權、投資、排解貿易糾紛、服務等等。而「世貿」比較「關貿」關注的範圍也大為擴大,除了有形貿易之外,又包括服務貿易及知識產權兩個範疇。

 在有形貿易方面,「關貿」及「世貿」依從自由貿易的主張,以「非歧視」為原則,在「關貿」時期,「最優惠待遇」條款使成員國之間有較公平的貿易,但是,非會員國的加入則很不容易。到了「世貿」,以「國民待遇」取代「最優惠待遇」條款,使國際貿易商品與本國產品平等競爭,是進一步接近自由貿易。

 「世貿」成立後,首先要消除的是造成市場嚴重扭曲的非關稅貿易障礙,只是在紡織及製衣產品則到2005年1月1日才取消。問題是在貿易大國的壓力下,這個目標也未能達致,中國便在談判「入世」時,在美國的壓力下要放棄這個權利,到2008年再檢討。

大國主導世貿談判方式

 「世貿」談判的方式實際是由大國控制的,因為它是基於若干大國政府間的雙邊談判,取得所有會員國的共識,才能成為「世貿」的決議。因此,當美國為了保護其極無競爭力、比例上很小的紡織製衣業時,便能置身於自由貿易下各國作出產業結構重組的壓力之下;同樣,美國和歐盟也保護著他們沒有競爭力的農業。

 反之,中國和很多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卻要對其他國家開放,以糊口為主的農民卻要面對外來的衝擊!然而,在其他兩個領域,服務貿易及有關產權方面,發達國家卻佔盡優勢,發展中國家、小國及最不發達國家在整個制度內是很吃虧的(有關情況下次再談)。就以這些事例,就足以說明「世貿」談判的規則並不是公平的規則,很多會員國對「世貿」不滿是很有道理的。

 目前、很多地區性經濟組織成立就是為了取得更大的談判權。至於非政府組織的崛起,在很多國際會議上爭取發言權,正是因為很多國家的政府在「世貿」談判中使他們面對不可逆轉的命運被迫出來的。雖然「世貿」已經增加了透明度、也展開了對話,卻未能為他們解決問題,看來「世貿」要加入及加強其「以民為主」的精神和談判機制,才能改變人們對其制度的抗拒。香港主辦這次部長級會議,也要深入地認識「世貿」問題的本質,才能採取正確的措施。(本欄每周五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