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1月5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1-05] 母語教學的雙重意義

■譚正之 時事評論員

 接受母語教學的會考生迄今已有三屆,中文中學幾乎在所有主要學科都取得連年上升的成績。整體英文成績,雖仍備受關注,但有超過100間中文中學,英文科的會考成績已回復,甚至超越二零零二年的表現,上述成績顯示,母語教學能有效地加強學生對學科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習的成效。

 母語教學的爭論有一個較偏頗的觀點,有人以香港歷史傳統及國際都市為理由,否定母語教學,主張「全學校英語教學」和「全社會吸納西方文化」。筆者是支持母語教學的,因為這既是研究教育規律得出的提高教育質素的做法,又是香港適應回歸後政治經濟發展的必要之舉。

 首先,母語教學是香港教育工作者對本土教學語言長期研究的重要結論。香港回歸前早有研究指出,母語教學更能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教學內容,掌握知識;更有專家指出,母語教學能提高英文科在內的教學質量;從歷史來看,不少教育工作者堅持不懈地提倡母語教學。正如有評論指出的,在香港歷史上,港人大多數屬中國人,日常操的大都是華語;即使在英國管治的一百多年中,這種狀況也沒有改變;儘管港英政府長期推行重英輕中的語文政策,當時仍有不少學校堅持母語教學,小學只有少量採用英語授課,中學只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這二、三十年間多數推行英語授課,其餘年代均以母語教學為主體。「全學校英語教學」,從來都沒有實現過。因此提倡此議者,比港英的語文政策還要倒退。

 其二,母語教學,也是香港適應回歸後政治經濟發展需要的必要之舉。從經濟角度而言,香港回歸祖國,經濟加速融合內地,同內地經濟交往日益密切,尤其是近來CEPA協議簽定,內地居民來港自由行的實施及泛珠合作構想的逐步落實,不少市民北上投資就業,中文更日益被香港社會重視,這是順理成章的,有人擔心這會影響香港的英文水平,這是不必要的,關鍵是處理好母語教學與英語教學的關係。

 香港現時的經濟定位為「背靠祖國,面向世界」,英語是國際性語言,也是香港相對於內地許多地區的強項之一,就香港而言,無論是出於社會角度及子女前途私人考慮,從來就沒有人公開否定英語的重要性,正如有評論指出,事實上,母語教學,主要針對那些對英語教學不適應的學生,而不是要削弱英語學習,更不是要否定英語教學的重要性;港人英語能力普遍下降的重要原因,在於不少學校,包括一些英文學校的英文教師水平不高;今日香港教師的待遇絕對不比英國、澳洲、加拿大差,當局應該考慮開放英文教師市場,面向全球招聘來自海外的優秀英文教師,以加強英語教學。筆者贊同這一觀點。

 從社會政治角度看,回歸後推行母語教學,也是順理成章的。香港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母語教學很有必要。回歸前港英當局重英輕中,實行奴化教育,中華文化及母語教學受到歧視和排斥,造成不少學生忽視中文,影響了其與內地交往和對中國的認識,這是誰也不能否定的。回歸後,針對這一情況推動母語教學,弘揚民族文化,無疑也帶有推動年輕人對國家認同,推動香港文化及觀念回歸祖國的社會、政治意義,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目前有的人就怕講這一點,這是沒有必要的。(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