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1-15] 香港和國家命運緊相連

■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香港經濟一條腿已經同國家經濟發展緊緊相連,香港政治一條腿怎麼可能擺脫國家政治發展的大局?在中國實現21世紀最初20年戰略目標的進程中,香港應當是別具特色的「方面軍」,不可能是脫離大隊的「遊勇」。其中有一系列非常複雜而困難的具體問題需要審慎研究和解決,包括按照《基本法》指引的方向和目標來發展香港民主政制,但首先需要求同存異的誠意和共同繁榮的願望。

 1989年4月,我在歐洲做研究訪問,在德國埃伯特基金會的一次宴會上,酒席即將結束時,一位德國朋友問我:將來有一日世界各大城市到處是中國人,將會是一種怎樣的情景?我當時回答,我們中國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們首先必須做好我們國家自己的事情。然而,自那時至今,那位德國朋友的問題一再在我腦海裡重現。

兩種不同的「國運」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具遠見或遠慮的外國人一直密切關注中國的發展。中國的發展之所以值得關注,最基本的原因是,她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今天,5個世界公民中有一位是中國公民。這是所有關心國際事務的人都清楚記住的一項基本事實。

 那位德國朋友設想有一日中國人到處出現在世界各大城市,便是依據中國人口之多而中國的改革開放必將同世界接軌。

 也許出於禮貌,那位德國朋友沒有進一步談論中國人將是以什麼樣的面貌和姿態在世界各大城市出現?理論上,無非是以下某一種可能的情形:或者是作為投資者、各類專業人士與世界各國的生意夥伴或同行展開頻密的交往,以及以成功人士的身份定居他國;或者是為了生計而飄泊異國他鄉。兩種不同情形,反映兩種不同「國運」。

國際人士關注中國崛起

 16年過去。越來越多國際人士關注中國崛起。就在過去一周在香港,先是11月9日美國駐港澳總領事郭明瀚在香港中文大學發表題為《香港和中國:新時代、新角色》的演講,隨後,11月10日至13日訪問香港的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在多個場合發表演講,都肯定中國在21世紀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大體都對中國的「國運」持相當於上述第一種估計。也因此,11月10日彭定康在香港大學呼籲國際社會小心處理對華關係,警告「如果中國走錯路,惟有上帝救我們!」(If China goes wrong,God helps us all!)格外引人重視。

 關心中國的國際人士,有的懷著對中國人民的良好祝願,有的基於本國利益。他們知道或應該知道,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取決於中國人民,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支配中國。中國執政黨和政府之所以十分強調「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協調,便是爭取中國實現上述第一種「國運」。

 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息息相關。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在9月12日結束訪港行程時說香港和國家的關係是「骨頭連著筋」,這是一個整體判斷。董建華、曾蔭權兩位行政長官都說「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是從正面來說香港和國家的關係。美國駐港澳總領事郭明瀚在11月9日表示「香港的主要風險因素是中國大陸。大陸發生的細微錯誤或停頓都會給香港帶來巨大負面的影響」,(引自美國領事館中譯本)則是從負面來說香港和國家的關係。無論如何,國家的發展不可能不影響香港,香港的發展不能夠不顧國家。

香港不可能是脫離大隊的「遊勇」

 香港只有690萬人口。香港的中國公民約佔中國公民的二百分之一。世界上每5個人中有一個是中國人,每200個中國人中有一個是香港的中國人即中國的香港人。這是香港的中國公民必須清楚記住的一項基本事實,會幫助我們明白自己對香港、對國家的應有承擔。

 作為中國人的一部分,香港的中國人即中國的香港人應為國家的崛起做貢獻,也應明白,決定國家前途和命運的是包括自己在內的全體中國人。

 香港的中國人即中國的香港人在「一國兩制」下「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的經濟轉型和政治轉變具有不同於國家主體經濟政治發展的特殊性,需要艱苦探索;同時,作為中國人的一部分,香港的中國人即中國的香港人不僅需要協調香港的經濟轉型和政治轉變,而且需要妥善處理香港與國家主體經濟一體化跟兩地政治差異之間的矛盾。

 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香港與內地經濟20多年日益密切聯繫的基礎上,以CEPA為標誌,香港經濟一條腿已經同國家經濟發展緊緊相連,香港政治一條腿怎麼可能擺脫國家政治發展的大局?在中國實現21世紀最初20年戰略目標的進程中,香港應當是別具特色的「方面軍」,不可能是脫離大隊的「遊勇」。其中有一系列非常複雜而困難的具體問題需要審慎研究和解決,包括按照《基本法》指引的方向和目標來發展香港民主政制,但首先需要求同存異的誠意和共同繁榮的願望。(本欄每周二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