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1-19] 行善博愛 共建和諧

■方潤華

 「慈」出自心部,「善」出自口部,兩字之頂有一點、一撇,含意在大地之上,多做好事,慈善代表思想,言行含有仁愛、惻隱之心,關心別人的憂難,關懷與分享。

 近日,國家民政部公佈內地、港、澳同胞榮獲「中華慈善獎」的候選人名單,藉此表揚熱心參與公益慈善事務的傑出人士,以資鼓勵,這是一個好方法。在這裡我想起了今年四月廿六日在人民大會堂公佈的「2005年中國慈善家排行榜」,上榜的135位慈善家,他們都有一顆愛心,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對社會責任的重視和盡責。從這次獲獎名單所見,除了部分工商界之外,還有大批熱心公益的人士,他們出於對別人的關懷和愛護,把人性的優點昇華,爆發出無盡的愛心。在這些慈善家當中,有的不是富豪。

 湖南省常德市的楊紹軍先生,在改革開放後,通過養豬、釀酒、汽車修理、汽車運輸和開辦汽車駕駛學校等逐步有了一些積蓄,決心把積蓄用於慈善事業。

 1982年他開始贍養7位孤寡老人,長達14年。1996年,他創辦了陽光孤兒院,並在全省範圍內收養烈士後代、老山區和災區孤兒,到目前已達178名。

 2002年,聯合國授予楊紹軍「愛心工程獎」。

 希望通過定期評選我國優秀的慈善獎名單,獎勵那些對於為慈善事業作出特別奉獻並在社會上產生深刻影響的個人和機構,相信在政府的倡導、全民投入的熱潮下,必將激發社會和各界人士都參與慈善工作,大大加速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步伐。

 古語云:勿因善小而不為。童軍信條:日行一善。祈望學校家庭推行慈善言行運動,更希望內地、港、澳的工商企業界、富有家庭同心協力樂於共襄盛舉,愛我們的家、也愛我們的同胞,這是「大同篇」的精神、博愛精神,也祈望各報紙雜誌多報道好人好事。(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