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1-23] 布什京都講話背後的含義

■宋小莊博士 法學專家

 美國總統布什在訪華前於日本東京發表的講話中,引人關注的焦點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強調美日同盟的重要性,其二是熱捧「台灣式民主」。強調前者的原因,可能與即將召開的東亞峰會未邀請美國,以致布什心裡有點酸有關;熱捧後者可能是為了迎合美國國內保守勢力的需求。

 美國總統布什亞洲之行,十五、六日先訪日本,十七日到韓國,十九日晚抵北京,正式訪問中國,二十一日在蒙古,然後返美。

為何調強美日同盟

 十六日布什和日相小泉於京都會晤後聯合舉行新聞發佈會,闡述日美同盟和自由民主兩大基石。布什稱,日本是「亞洲最成功的民主主義國家」,「美日同盟是亞洲穩定和安全保障的支柱」,又稱,台灣是「亞洲推行政治民主化的樣板」,「在亞洲擴大自由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事件之一。」

 布什京都講話並不怎麼引起香港傳媒注意,或許民主自由早就是美國外交永恆的主題,沒有太高的新聞價值,而香港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地方,布什卻不稱讚一下。儘管日本《讀賣新聞》統計布什三十五分鐘的發言,用了七十八次「自由」的單詞,平均不到半分鐘就講一次「自由」,可以登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但香港人是見怪不怪。

 當然,他的講話還是有不少世界媒體關注,關注的焦點是:一、為何在這個時候美國還強調美日同盟;二、為何布什即將到北京訪問卻大捧台灣。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在朝鮮戰爭期間、在越南戰爭期間,都曾經強調過美日同盟的重要性。但眼下情況並非如此,朝核危機已曙光初露,《反分裂法》的制定和兩岸政黨的交往也消弭了可能出現的台海危機,亞太地區可以說十分太平。日本媒體覺得過於強調日美同盟,「使人感到有些異常」,可能與十二月在馬來西亞舉行的東亞峰會,自以為是「亞洲國家」的美國未被邀請有關。美國前副國防部長、現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所總裁約翰.哈姆雷也說:「對即將舉行的東亞峰會,美國並不感到高興,原因是中國想在這一地區使美國邊緣化。」這似乎是美國過慮了,本月初舉行的美洲國家峰會,中國和日本也沒有被邀請參加,中國的心理並沒有不平衡,為何美國卻如此呢?

捧「台式民主」迎合國內保守派

 至於布什捧台灣民主的場,台灣媒體有的自鳴得意,「經濟部長」何美玥還大言不慚說:「如果中國要向台灣學習,我們願意和他們分享經驗。」但有的媒體卻還清醒指出,「布什稱讚台灣的同時,也再三強調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而中美關係的研究者卻認為,在第三國批評中國,可以滿足美國保守派的心理需求,是總統的慣常做法。哈姆雷曾分析,「美國對華至少有五種不同的態度。」到甚麼山唱甚麼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也許就是近來美式民主的特色。

 對台灣民眾而言,布什的話並不刺耳,但聽來卻不是味兒。自陳水扁上台、民進黨執政以來,台灣的「民主」確有「進步」,但台灣卻越來越窮。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四個地區經濟高速發展,史稱「亞洲四小龍」,作為其中之一的台灣現在卻不如其他小龍。香港人均GDP現約2.7萬美元,新加坡約2.4萬,韓國也有1.7萬,但台灣卻仍在1.4萬徘徊。

布什對「台式民主」失策

 民主本來是好事,未必導致社會失穩,經濟呆滯,但有偏食的民主卻可能如此,以「大民主」作為政治鬥爭工具的大陸文革即為一例。台灣「民主」的偏差在於以「去中國化」為誘因,引發族群之爭、黨派之爭、兩岸政策之爭,連「直航」比「繞航」簡捷省便這樣簡單的道理也要辯論纏鬥,台灣豈能不窮?豈能不亂?有經濟學家分析,如台灣不搞「去中國化」,台灣的條件遠比新加坡、韓國優越,與香港相比互有利弊,其人均GDP完全可以達到2.5萬美元。

 台灣的「民主」,在國家民族文化的基本認同上出現偏差。世界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民主進程說明,在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民族文化的認同基本一致的情況下,推動民主進程才能成功,否則只能適得其反。台灣近幾次選舉顯示,主張「台獨」的民進黨的支持率約三四成,在國家民族認同有相當差異的情況下推動民主是不可能成功的。布什對「台灣民主」的認織並不正確。也許他忘記了,在美國立國初期,為了在排除外來干擾的情況下推動民主自由,傑弗遜曾積極提倡孤立主義(Isolationism),就是不希望歐洲列強對美國指手劃腳,孤立主義在二十世紀以前為美國的民主進程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願美國對中國、對香港特區、對中國的台灣,少一些指指點點。 (本欄每周三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