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2月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聲光透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2-06] 日本藝伎回憶灰姑娘

放大圖片

文:洪永起

 由章子怡、鞏俐和楊紫瓊三大華裔女星主演的《藝伎回憶錄》,上星期(11月29日)日本首映,結果備受日本觀眾批評。這種反應,早已料到。中國網民也開炮大罵女星們,接演這些角色是「賣國」行為,爭論持續。

 然而,作為衝擊奧斯卡的荷里活大製作,影片包裝定必不會輸蝕。這一點,連日本人也不得不承認,片中的京都,確是優美動人。

 《藝伎回憶錄》一出版便注定惹風波。這本熱賣超過400萬冊,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的原著小說,藝伎被描寫成妓女一般,引來現實中主人翁的投訴,入稟法院追討公道。

 故事描述擁有一雙藍灰色眼睛的千代子(章子怡飾演),出生貧窮漁村,被賣到京都的新田置屋,接受成為藝伎的訓練。而養活新田置屋的當紅藝伎初桃(鞏俐飾演),卻用計使千代子失去訓練機會,淪為下等佣人,直到初桃的死敵實穗出現。

 在實穗幫助下,千代子重新接受訓練,並改名為小百合,逐漸成為一名出色的藝伎。然而在沒有愛人的自由下,小百合不由自主地暗戀上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

 有趣的地方在於,這本由美國作家所寫的小說,經美國導演改編成電影,再由華人女星們演繹藝伎,當中的日本傳統文化在數度轉手中,會轉化成甚麼模樣?

美式文化雜扒餐

 早在日本首映禮之前,影片已在紐約舉行過試映會,當時已有媒體指出,影片不論是對白、情節發展都和美國電影如出一轍,故事明顯美國化了,更遑論要呈現日本藝伎的傳統文化,甚至有報道以「製片商應先明白甚麼是藝伎」為題,向這齣以奧斯卡為終極目標,並大灑金錢的大製作,大潑冷水。

 報道亦擔心,全片以東方人掛帥,片中找不到一個歐美臉孔,會影響影片的成績。但《喜福會》、《末代皇帝》及《臥虎藏龍》等片的成功,都叫製作人對此片抱有極大期望。

 更何況,《藝伎回憶錄》的監製史提芬史匹堡與導演羅伯馬素爾(《芝加哥》導演)也不是無名小輩。

 製作方因此顯得理直氣壯,更直指《藝》所探討的,是在異國文化下人類感情的共通處,而感情正是跨越疆界,不能以國籍或種族來劃分的。因此製作人自由選擇最出色、最能幹、最有名的演員來擔任片中角色。

 這正正是一種美國式的大融合,也是荷里活賺錢方程式的運算方式。

 把這話題延伸閱讀,是東西方的融合,華人影星在荷里活抬頭之類等。李安接受訪問時曾表示,昔日東西方的溝通方式,是西方製作東方消費的「單程路」,如今東西方已越來越接近,各國文化之間的界線也已逐漸模糊。

東方包裝的「狄更斯」

 一部影片其實已不只是東方或西方文化問題,即如《藝伎回憶錄》中,藝伎其實不過是個載體,骨子裡訴說的,其實是「灰姑娘」式的愛情故事,甚至狄更斯、莎士比亞也可拿來對號入座。

 史匹堡曾說,影片描述被遺棄的孤兒(孤女),在惡劣環境中生存下來,最終克服困難,取得成功,是如此的「狄更斯」。

 但要套入愛情故事中,始終不及「灰姑娘」來得貼切。小百合是灰姑娘,初桃是惡毒繼母,實穗是仙女,而小百合所鍾情的董事長,則是王子。於是影片的組合,其實是一個混入了日本藝伎元素的童話故事的現代版本。我們大概可以組織出整部影片的架構來,從小百合年幼時被初桃「遭質」,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到遇上實穗將她變身成為公主,最終與董事長一起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

 故事結尾,小百合與董事長搬到美國居住,正是灰姑娘脫離那個曾留下痛苦記憶的「家」,搬入「皇宮」居住的變奏?

 也許影片所探討的,是人類共通的感情問題,其他外在東西,只不過是枝節。故此,影片雖以日本藝伎為主,卻備受批評,指忽略了藝伎的傳統文化。但同時我們也可看到,荷里活在駕馭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影片的能力。

藝伎淪為電影道具

 《喜福會》、《臥虎藏龍》等,荷里活在創作上沒有插手,然而《最後武士》中藉由外來者(荷里活)湯告魯斯的視角來看一個異國文化(武士道),是一個獵奇的方式去看異國文化,《藝伎回憶錄》則是完全拋棄西方臉孔,把藝伎文化變成荷里活製作的道具,去描述荷里活拍慣的題材。

 異地文化不再需要以獵奇眼光看待,文化不文化,不過是一個可否形式化的工具罷了。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藝伎的服飾、動作,甚至上世紀30年代的京都風情,都可以在荷里活片場中重現,豐富影片。正如製作方所說,他們所拍的是一個人類情感的主題,也捧出最具代表性的全球化作品。

 要全球化,便不能談只有某民族才能意會的東西,於是不能具體化的文化底蘊,只能留待自己的民族去咀嚼。

 觀眾期待的又是甚麼呢?《藝伎回憶錄》在日本首映後,雖然受到不少批評,卻也有不少日本觀眾稱讚影片呈現出京都的美麗,原來,日本新一代對於傳統的藝伎,也如外國人般陌生。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聲光透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