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2月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2-06] 格局未變 形勢起伏

■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如何協調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同兩地政治制度差異之間的矛盾,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管治和施政的核心問題,也是香港所有政治團體、政治人物從政的核心問題。既推動香港政制發展早日實現普選的最終目標,又推動香港經濟早日實現向知識經濟的成功轉型,是特區政府、所有政治團體和政治人物共同的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從2005年9月25-26日「民主派」立法會議員訪問珠三角的「破冰之旅」,到12月4日「民主派」組織「反對政府方案,堅決爭取普選」遊行,短短兩個多月,香港政治形勢跌宕起伏。

 關於2007年行政長官和2008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所謂「區議會方案」,早在2005年7月下旬便開始在香港政界和傳媒流傳,到10月19日特區政府正式公佈時已幾乎家喻戶曉。公佈前夕,香港政界和媒體多數估計方案可望獲立法會三分之二多數通過。但是方案一公佈情勢卻迅速逆轉。這是為什麼?

對「共識政治」當頭一盆冷水

 為了營造香港政治和諧的氛圍,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盡了努力。「民主派」的「破冰之旅」是行政長官提倡、中央政府首肯的,沒有要求「民主派」某些人士放棄有違「一國兩制」的政治口號作為前提條件。行政會議第一次吸納「民主派」具代表性人士。律政司新任司長曾參加反對全國人大常委會釋法遊行,令許多人對行政長官和中央政府不拘一格用人的作風刮目相看。在這樣的氛圍下,一個實際有利「民主派」的「區議會方案」卻遭「民主派」拒絕。這對於那些盼望香港出現「全民政府」和「共識政治」的人們不啻當頭澆了一盆冷水。

 自2003年七一以來,香港政治形勢一波三折、峰迴路轉。在立法會,各個政治團體在經濟和民生議題上打破了過去「親政府」和反對派壁壘分明的界線,但在重要政治議題上仍然維持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這顯示政治團體與政府的關係在變化,政治政黨化與行政主導的矛盾在強化,但是,由九七前留傳下來的基本的政治矛盾和政治分野沒有變化。香港的政制發展需要立法會的構成不僅確保在經濟和民生議題上兼顧香港社會各階層、各界別的利益,而且確保在重要政治議題上符合「一國兩制」,並體現香港社會多元包容。

政制如果停滯不前的影響

 從目前情勢來看,「區議會方案」獲得立法會三分之二多數通過的機會甚微,這對香港政制發展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民主派」和所有香港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都明白,根據《基本法》,香港政制發展的每一步和任何一步都必須得到立法會三分之二多數同意,這是一個必須的步驟。如果略超過三分之一的議員堅持不妥協,那麼,政制發展就會寸步難行。根據目前香港的政治生態,這是很可能也很容易發生的現象。因此,要想早日實現普選,政治團體、政治人物必須有求同存異的雅量。

 行政長官曾蔭權在11月30日的電視講話中說:「香港發展民主政制,已經走到十字路口。若果立法會通過政改方案,香港的政制就可以朝向普選行前一大步。有了成功實踐的經驗,就如何邁向全面普選達成共識的機會便會更大。若果立法會不幸否決政改方案,○七、○八年的政制將停滯不前。若是這樣,我們怎能期望二○一二年的政改方案可以更易取得社會共識、取得立法會三分之二支持呢?究竟香港達至普選會快了,還是慢了呢?」他所憂慮的,正是略超過三分之一議員不妥協將會造成不能低估的消極後果。

香港政治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分野

 如何才能求同存異、達至妥協?關鍵在於如何處理香港政治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分野。

 「民主派」和所有追求民主、要求早日實現普選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都應當清醒地認識,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政制發展不可能也不應該同國家主體政治制度構成衝突,更不可能也不應該企圖逸出國家主權。那種以為經濟發展應當突破香港本地局限而政制發展必須限於香港本地狀況的觀點,既是人為地割裂香港的經濟和政治,也是人為地割裂香港與國家主體的經濟關係和政治關係,是根本行不通的。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在12月2日香港政制發展座談會上說:「香港民意既支持政改方案也要求普選時間表,兩者都應當得到尊重,是不矛盾的。」香港政制發展不在於形勢起伏,在於政治團體、政治人物能否全面準確地代表民意。(本欄每周二刊出) (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