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09] 2005年香港傳媒的十件事
■張圭陽 資深傳媒人
傳媒慣於在年底總結一年來的世事,於是有國際大事回顧,有香港十大新聞等等。傳媒善於總結自身以外的事,卻疏於總結自己的事。筆者試為香港傳媒過去一年總結出十件事,不敢稱為大事,事件是大是小,總帶有主觀的成份,那就交由讀者去決定好了,由於只是筆者的個人主觀看法,歡迎讀者指正。
第一件事,香港媒體有趨勢再次流向泛政治化。從歷史的角度看,香港媒體從來是政治化的,只是在六七年騷亂後,港英政府有效的把香港的媒體引向非政治化發展,八十年代中英展開香港前途的談判,英方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引發香港居民對民主自治的要求,香港傳媒也再次走向政治化。回歸八年,前幾年報章的政治色彩一度大減,但是經過零三年、零四年以至零五年的多次遊行,可以清晰看見一個事實,即香港的中產階級越來越政治化,香港的傳媒都在爭奪讀者,傳媒又怎麼可能不政治化?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一年,泛政治化是香港傳媒的主流旋律。
第二件事,個別的香港主流報章走上了政黨報紙的不歸路。這一點,也是第一點的延伸。過去半個世紀,主流報章只是很隱晦的表達政治立場,從來沒有報章主事人站出來呼籲讀者上街遊行,為讀者支付廣告費。如果政黨報紙在宣示政治立場的同時,還可以贏到市場,則更多的傳媒會相繼仿效,執政者要營造社會和諧,那就更難了。
第三件事,主流報章互相攻擊,甚至動用司法體系來打擊對手,法律訴訟費用,已經是報業經營的一項不可或缺的成本。香港報業普遍沒有為員工設立的培訓基金,卻不能沒有打官司的經費。
第四件事,股票市場的傳媒股,大多數的股價不為市場認同,長期偏低,成交疏落。也反映出市場人士對香港傳媒的經營前景,投以不信任的一票。這種情況,也打擊企業者再投放新資源在傳媒身上,或是經營新的傳媒。
第五件事,香港報業的經營普遍進入危機期。由於經營模式過於單一,即過於依賴廣告作為單一的收入來源,經濟稍有不景氣,廣告投放少了,報業馬上受影響。其他類型的傳媒經營如寬頻電視、網絡媒體等,也不見得樂觀。在有限的市場、有限的讀者、飽和的競爭底下,零六年很有可能再看見有傳媒結業。
第六件事,香港傳媒北望神州之心未死。一直尋找機會開拓這片廣大的市場,有透過合法渠道的、有擦邊球的、有合營公司的、有尋找代理的、有從省市入手的、有從中央入手的……無論是哪一種方式,目前還是摸索階段,經營沒有為本身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回報。未來一年,香港傳媒在這方面還是會努力尋求突破,香港傳媒的中國夢仍在。 (未完,下期再續)(本欄每周五刊出) (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