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09] 如何強化中英文教學
■桂 松 資深教育工作者
教統局建議採取撥款傾斜政策,強化中中英語教學,是適當的做法。不過,強化中中英語教學,並非單純追求量的增加,而應該在提高英語教學質量上多下功夫。另外,在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同時,也應該進一步強化中文教學。不僅中文中學要教好中文,英文中學同樣需要。
教學語言和中一派位辦法問題富爭議性,社會上一直沒有對此達成共識。1998年實行中、英文學校分流之後,分歧依然嚴重。
強化母語教學措施恰當
當局有鑑及此,在兩年前由教統局屬下的一個工作小組專門探討這兩個棘手課題,進行了廣泛的諮詢,終於寫成《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及中一派位機制報告》,提出系列建議。
在教學語言方面,報告的主調是強化母語教學;在中一派位方面,報告摒棄升中試(公開考試)的訴求。
目前贊成和反對母語教學的社會輿論都很多,近期要求由學校自行決定教學語言的呼聲尤為顯著。但是幾年來的中學會考成績證明,接受母語教學的學生的學業成績不斷進步,母語教學的優越性逐漸顯露,家長對它的認識有所加深。教統會顯然經過全面的審視,作出「強化母語教學」的結論,這是恰當的。
強化的措施主要有:(一)撥款資助——申請撥款11億元,其中2億元用於中文科普通話教學,9億元用以提高英語水平。中文中學的英語撥款,比英文中學高出五倍;(二)實行延展教學——中文中學同時可分別在中一、二、三調撥不多於總課時的15%、20%及25%,在非語文科目以英語進行延展教學。
表面上看,以上的兩個措施要強化的是英文教學,而非母語教學。其實,它們有助於鞏固母語教學的社會基礎。須知那些對母語教學信心不足的家長,大都擔心母語教學不利於英語學習;一旦證明母語教學同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對其子女其後的升學或就業並不造成障礙,家長和學生就會接受母語教學。
提高中文中學學生的英文水準,符合社會需要。香港這個國際性都市確實要有中、英文俱佳的人才。中中學生接觸英語機會明顯較英中學生為少。因此,在堅持母語教學的同時,加強英文學習,增加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這無疑是必要的。
強化中中英語教學要講方法
不過也要看到,強化中中的英語教學並非單純追求「量」的增加,應是依靠英文教學法的鑽研,亦即通過英語師資質素的提高、教學技巧的改善、學生學習態度的端正去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因此,延展教學的推行程度,要視乎學生的承受能力。若盲目延展,貪多求快,不但不能強化英文教學,反而衝擊了母語教學,學校不中不英,效果適得其反。
對中中的語文撥款資助比英中的要多五倍,難免引起英中的不滿,可考慮縮小一點差距。更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撥款的學校,必須專款專用,並要用得其所。教統局藉與受資助學校共同簽訂的「表現指標協約」,監察撥款的運用成效,本末豈可厚非。不過其中規定學生要達到會考英文科及格率及優良率的進步目標,這會對學校和英文教師造成巨大壓力,不利於調動前線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中文教學同樣應加強
報告書對如何提高學生的中文水平,落墨不多,予人以偏重於英語教學之感。無論中、英文學校,均須加強中文教學,這同樣具有現實意義和社會迫切性。特區成立之後,隨著香港與中國內地的關係日趨密切,中文的應用範圍比過去更為廣闊,其重要性比英文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既要重視英文教學,更要強調中文教學。不但中文中學要教好中文,英文中學也要大力提高學生的中文水平。筆者建議,撥款資助的範圍可擴闊至中文教學,撥款總額酌量增加。
報告書仍然保留成為英文中學的三項條件,但明確規定八成半學生適合以英語學習,由當局每六年檢視一次,不達標者將要「落車」。足見條件比過去更為嚴格,這有利於保持和提高英中的辦學質素。部分英中可能不符合條件要「落車」,另有少量中中卻達到指標而「上車」,這種有落有上的機制較為靈活,亦算公平。中中與英中的分流有利有弊,實踐7年證明,利多於弊。現時在機制上作出一些調整,有助於縮小兩者的差距,分流之爭亦可望和緩。再過一段時期之後又作總結,機制也許更為完善。
採用「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最近兩次的成績調整來屆升中學生的校內成績」,雖不算精確,總比不調整為好,這可避免公開考試對學生所造成的巨大壓力。在沒有更好的辦法之前,這不失是一種較為可取的措施。其利弊有多大,尚難預料,不妨在實踐之後加以衡量和判斷。畢竟這是一個新方法,需具大膽嘗試的勇氣。(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