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09] 借鑒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經驗
■梁天培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
為甚麼我們投放在高等教育的資源不算少,大學規模也不算差,但為何社會上還是有不少聲音,對我們的大專院校及大學生,有這樣那樣的一些意見及批評呢?除了現在三年學制的問題外,究竟我們大學的管理模式、資源調配,以及發展策略,是不是有需要檢討的地方?我們的大學應該在何者作出變革?我們應該參考哪一些先進國家的經驗,而又不致生搬硬套?
美國大學:切實履行學術責任
值得我們參考的美國高等教育經驗,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在美國設立大學不需要申請許可執照,倘要得到外界認同它的學術水準,則須接受鑑定,並且需要遵守民間自發性評鑑組織訂立的規範,另一方面,它需要接受其他學術機構組成的學術委員會定期之考核。當然,學校有完全自由的選擇,只要他們不介意被譏為「野雞大學」即可。香港在不久的將來要發展私立大學,可以參考美國這種經驗。
第二,美國因國力雄厚,大學教育成為公民的權利,是故大學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而本科課程因此相應地調整為以通識教育為主體的課程。
第三,美國大學已取消教員到某個年齡須退休的規定,教員可因應個人的健康情況或興趣,選擇退休的時間,事實上因為退休金條件不俗,許多教授還是選擇在六十歲左右退休。因退休時間出於自願,故此除了使大學老師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外,也能讓大學可以留得住許多雖年逾花甲,但老當益壯的資深教授。
最後,亦是最值得注意一點,就是在近年美國主流大學裡,有識之士在推動校務的兩大準則,即「校園民主」與「教授治校」之上,更加上「學術責任」這一大準則。為此,筆者認為,香港的大學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學府,應該像美國的一流學府一樣,大學當局及全體教職員能切切實實地履行學術責任,至於爭取到的經費多寡,還是次要的問題。筆者忽然想到,在抗戰時位處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雖然資源缺乏,但能完美地履行了它偉大的學術責任,而成為流芳百世的中國學府。
韓國大學:走向國際化
我們還應借鑑韓國的經驗。在金融風暴後,最快復元的國家,首推韓國,而近年在文化領域衝擊世界的「韓流」,從另一角度來看,也是韓國在高等教育調整發展方向的成果。
韓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為了經濟發展的需要,高等教育作出重大改革,一方面大學學額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大學走向國際化,具體措施包括:(1)大量聘請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問學人到來講學,(2)大量資助大學舉辦國際學術會議;(3)鼓勵大學與世界著名學府建立聯繫及開展共同研究計劃;(4)贊助個別學者與世界各地的同行合作研究;(5)在大學加強英語的教學(近年來又加強中文的教學);(6)推行教研品質評審,作為經費撥給之準則。這些措施和近年香港教資會所推動的措施很接近,都是採用英美大學流行的模式,以市場導向作為大學管理的哲學,以透過資源競爭的方式,提高教育的質量。和近年香港教資會主張相近,韓國教育當局鼓勵大學找出其定位,發展其專長,以專門化、多元化作為大學發展的策略。當然,綜合型的大學與專門應用型的大學之差異就越來越大。
日本近年的高教改革措施中,最引人關注的是日本的國立大學引入「獨立行政法人化」,這個「獨立行政法人」,是介於政府機構與民間組織之間的一種「準政府機構」,有點像香港的教資會。它的出現,將會使日本的國立大學脫離政府的直接控制,它曾引起廣泛的爭議,它所帶來的影響,人們仍在拭目以待。
澳紐大學:重點發展英語教學
在南半球的澳洲及新西蘭之經驗,也值得我們一談。澳紐之高等教育體系,除了屬英國三年制大學之系統外,它們與美國及韓國之最大分野,是私立大學所佔的比例甚小,高等教育基本上都由官辦。除了幾間老牌大學如國立澳大利亞大學、奧克蘭大學外,多數的大學都要各出奇謀,講求發展策略以及為自身定位,並重點發展有優勢的科系,去競爭著政府所撥給的有限之資源以及吸引學生入讀。澳紐的大學不像韓國有大企業支持,也更不能與歐美歷史悠久的大學相比,可以有大量校友回饋,在科研方面,澳紐除了個別項目外,也不足與美國等國家爭雄。
不過,澳紐卻是英國以外最重要的英語教育中心,當英語成為最重要的國際語言時,澳紐的大學就因應時勢,在大學實行國際化之發展策略下,重點發展英語教學,每年到澳紐升學的外國學生(以亞洲學生為主),佔它們大學生總人數的百分之二十。
外地學生的到來,除了大大補助了大學不足的經費外,也擴大了澳紐的文化影響力。香港高等教育的情況,與澳紐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其中它們成功地使高等教育國際化,值得我們參考。
以上所簡略地談及的高等美國、日韓、澳紐教育近期發展的經驗,或可供對香港高等教育有興趣的人一點參考。當然,別人的經驗,有人家獨特的歷史文化社會背景,與香港的狀況也許不大一樣,具體地應該怎樣去做,值得我們深思。(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