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6] ○五年香港傳媒的十件事
■張圭陽 資深傳媒人
(續上期)2005年香港傳媒的第七件事,傳媒資訊內容圖像化的趨勢持續,記者、傳媒人也不可避免的尋求圖像化的資訊,或以圖像表達資訊內容。不能以圖像化表達的內容,會率先被摒棄,不受重視。傳媒的資訊越來越圖像化,世貿部長級會議正在香港舉行,傳媒報道的篇幅,也更多的是放在會議場外可以察覺的、具有大量視覺效果的形形式式的示威,而不是場內尖銳的國際政治的角力。站在具體操作的立場,這種取向也很容易理解,世貿開幕才三天,會場上派發的各式文件、立場宣言、政策研究、新聞稿等等,已經有一呎厚,大會要解決的議程有19至21項,議題分散,難以聚焦;相反示威者的訴求單一,新聞處理較易,這也是傳媒花較多篇幅在示威上的原因。較好的做法,是在報道示威後,馬上緊貼一個新聞專題,闡述示威者訴求議題的背景、今屆部長級會議又會如何回應這個訴求,這種安排可以令受眾有更深刻的認識。近月傳媒人的操守日見鬆懈也是令人憂慮的。香港報業評議會的資料顯示,記者對專業操守的堅持有所鬆懈,有記者向被訪者作出承諾,事後不能兌現,報社也不以為意;至於所謂「消息人士」,「權威人士」的引述,日見濫用,卻看不見報社有任何有效機制遏止這一類表述,長遠下去,虛假的報道就會冒現,傳媒的公信力就會受到致命的打擊。
第八件事,是隨著內地不再把災難事件定性為國家機密,隨著內地對災難事件採取越來越透明開放的態度,香港傳媒對這方面的報道勢將有增無減。香港記者北上報道亦會越加頻密,而由此亦將引發香港記者衝擊內地執法機構,香港與內地的摩擦日見頻密,互諒互讓更見重要,兩地如何有一個有效的機制應付這個局面,也應提上議程。
第九件事,隨著中國不斷開拓、強化外交領域,中國領導人將更頻密外訪,而香港傳媒要採訪國家領導人,目前來說,唯一可行的方法還是在外訪期間追訪領導人,獲取領導人對某一時事的取態,而國家領導人想對外發言,往往也假借被香港傳媒追訪的時刻。香港傳媒成了中國領導人對外對內發放訊息的一個有效渠道。香港傳媒應該重視這一個內地傳媒不能享有的「專利」,固定的派出高素質的記者專門報道領導人的外訪,予國家領導人對香港記者有一個正面的形象;記者與國家中央工作機構辦事人員也應建立互信,發展長遠的工作關係。
第十件事,香港記者、傳媒人執筆寫書漸成風氣,這當然是一個可喜的現象。據筆者不完全的記錄,近十年間傳媒人出版傳媒書籍的有:
張宏艷《再見女主播》2005年11月
呂寧思《鳳凰衛視新聞總監手記》2005年
張圭陽《金庸與明報傳奇》2005年6月
閭丘露薇《我已出發》2003年7月
老冠祥主編《失落的使命-為混亂的香港傳媒把脈》2002年
梁儒盛《傳媒縱橫三十年》2001年6月
馬松柏《香港報壇回憶錄》2001年3月
李谷成《香港報業百年滄桑》2000年9月
施清彬《香港報紙商業戰》1999年5月
毛孟靜《都放進傳媒抽屜》1998年
何亮亮《八面來風》1998年2月
毛孟靜《傳媒人傳媒事》1995年
第十件事是筆者一直以來的主觀願望,希望有更多的傳媒人執筆寫傳媒事,未來一年是否在這方面也是一個豐收年,要看香港傳媒人的努力了。(聯絡作者:kwaiyeung@gmail.com)(本欄每周五刊出)(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