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7] 中國在香港世貿會議中的立場
■梅新育 博士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是一個國內區域經濟發展高度不平衡的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這項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在世貿組織內部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有著更多共同利益。但中國畢竟還是一個有著自己獨立利益的大國,而且中國在某些領域與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利益衝突。因此,在多邊貿易框架下,中國追求其利益的最優途徑,是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發揮積極的橋樑作用。
昨日,世貿組織第六屆部長級會議在香港開幕。世貿組織成立後發起的第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多哈回合談判究竟是峰回路轉再度前行,還是關山難越停滯不前,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此次會議的結果。
「最大發展中國家」定位決定中國立場
這一重要會議尚未開幕,有關各方圍繞農產品貿易問題的角力、廣泛流傳的關於這次會議可能失敗的預測……就使它成為舉世矚目的熱點。在以世貿組織成員身份全程參與的第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中,中國將採取何種立場,同樣為世人所矚目。
無疑,儘管中國正在大力推進其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儘管決定發起多哈回合談判的《多哈部長宣言》也認可,「區域貿易協定可以在促進自由化、擴大貿易以及促進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作為一個其國民經濟已經深深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的世界第三貿易大國,作為一個其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遍及全球的國家,中國的最大利益仍然在於世貿組織所代表的全球多邊貿易體系,努力推動這個多邊貿易體系健康、平穩前行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
在世貿組織內部,在此次香港會議前夕,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已經圍繞許多議題形成了相互對立的營壘。儘管中國被視為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界最大的成功者,儘管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都是發達國家,儘管中國東部沿海一些地區的繁榮富庶幾乎已經不讓中等發達國家,但中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仍然屬於發展中國家行列,而且是一個國內區域經濟發展高度不平衡的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這項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在世貿組織內部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有著更多共同利益。維護多哈回合談判不偏離「發展導向」,捍衛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也就是捍衛中國的利益。近年來,無論是為了落實世貿組織規則,維護中國出口權益,還是為了抵禦某些貿易大國將甚至其本國法律也不容許的某些做法強加於人的企圖,中國都已經深深感受到了這種共同利益的重要性。
充當發達與發展中國家橋樑是中國的使命
這一基本立場不僅符合中國的利益,也有助於實現全球正義和確保經濟全球化可持續發展,因為《多哈部長宣言》已經宣示:「大多數世貿組織成員屬於發展中國家。我們尋求將它們的利益和需要放在本宣言所通過的工作計劃的中心位置。……我們應繼續進行積極的努力,旨在保證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其中的最不發達國家,在世界貿易的增長中獲得與其經濟發展需要相當的份額」。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潮流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收益和負擔分配不平衡,發展中國家分享的全球化收益太少,而承擔的調整負擔太多。
經濟全球化的兩大支柱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規則本身就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執行規則過程中的問題更多。任何「發展」的成果都必須讓盡可能廣大的社會成員分享,一國之內如此,國際社會也不例外。無數歷史事實告誡我們,天下從來就沒有什么不可逆轉的潮流,假如對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合理需求掉以輕心,全球化進程未必沒有可能全面逆轉,導致南北兩敗俱傷,這是20世紀上半期已經發生過的事實。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經濟全球化程度在許多指標上都遠遠超過今日,1880-1914年間資本流動性指數(=經常帳戶差額/國民收入×100%,Capital Mobility Index,CMI)平均為3.3%,20世紀90年代只有2.6%;「國際貿易重要性漸減論」卻以德國經濟學家松巴特1903年出版《十九世紀德國國民經濟》為標誌而勃然興起,並在自由貿易發祥地英國找到了大批知音,其中不乏凱因斯、羅伯遜(D.H.Robertson)等名家巨匠。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儘管在基本原則上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有著共同利益,但中國畢竟還是一個有著自己獨立利益的大國,而且中國在某些領域與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利益衝突。因此,在多邊貿易框架下,就原則而言,中國追求其利益的最優途徑並不是充當發展中國家營壘與發達國家營壘對抗的旗手,而是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發揮積極的橋樑作用。就具體議題而言,中國的最大利益也並不在於最引人注目的農產品貿易議題,而在於非農產品市場准入、服務貿易、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等議題。(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