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2月1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2-17] 經濟全球化與林紙一體化

■李文俊 理文造紙行政總裁

 為了緩解造紙原料緊缺的現狀,近年來國家實施把造林、製漿、造紙結合起來的「林紙一體化」工程。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本土的資源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必須在全球範圍內解決資源短缺的問題。對造紙業來說,在眼睛向內的同時,應該通過「走出去」實現林紙一體化。

 造紙業作為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原材料的重要基礎工業,目前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為數不多的產品供不應求且市場著力巨大的產業。

生產與消費量劇增加大進口壓力

 紙的消費水準標誌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水準和人民生活水準。全球資訊化沒有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使紙的消費量下降;恰恰相反,世界紙的產量仍以年2%到3%的速度增長。隨著中國經濟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全球大企業紛紛到中國投資設廠,產品包裝和辦公用紙需求急劇增加,加上國際上大量的出版物和印刷品轉移到中國印刷,近年來中國內地對紙和紙板的需求量直線上升。在此背景下,中國造紙工業突飛猛進,中國已進入世界紙張生產、消費和進口大國行列。專家分析認為,造紙工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為數不多的產品供不應求且市場著力巨大的產業。2003年,中國的紙業生產量和消費分別佔世界總量的10%和14%,僅次於美國,且生產量和消費量的年增長幅度都超過兩位數。而到2005年,中國紙和紙板的消費量預計將較2003年增長11%,達到5000萬噸,2010年則將高達7000萬噸。

 生產和消費量的劇增,帶來了巨大的進口壓力。中國造紙協會2002年年報提供的數字表明,2001年中國進口木漿、紙和紙板共用去外匯11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60億元。而1993年國務院批准的三峽工程,其靜態投資總概算是900.9億元。也就是說,國家每年花在進口漿紙製品上的錢,就可以造一個三峽工程。同一份年報還顯示,自1993年以來,中國木漿、紙和紙板的進口量持續增長,2002年的木漿進口量比1998年翻了一番還多。目前進口的漿和紙居中國主要進口商品用匯的第三位,僅次於石油和鋼材。

必須把林紙一體化上升到國家安全高度

 隨著資訊科學發展帶來的對紙張新品種的需求,中國造紙業對木漿的需求量還將急劇上升。根據中國造紙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規劃,到2010年中國造紙工業原料中木漿的比例將從目前的5%到6%提高到20%,而發達國家的比例都保持在90%,另有一組資料顯示,按目前世界木漿淨出口量的水準,中國要達到90%這個比例,全球木漿淨交易量就要全部提供給中國,難怪業界已有「中國在進口世界的森林」這樣聳人聽聞的說法。按目前的發展模式,如果世界木漿供應量今後不大幅增加的話,中國將面臨可怕的資源枯竭問題。而目前世界木漿淨出口大國中,加拿大、瑞典等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林漿紙一體化產業鏈,並將其納入森林工業,形成了穩定的循環經濟模式,木漿產量不可能有大幅度提高;巴西、智利等發展中國家則隨著經濟水準的提高,政府部門將逐步改變原先依靠出口資源換取加工品的經濟發展模式,將控制包括木材在內的各種資源的出口。以上種種,都要求中國必須把林紙一體化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來認識。

造紙業必須「走出去」造林

 林紙一體化的根本問題在於「林」。為此,國家將在2010年前完成總投資達2000億元左右的林紙一體化工程,建立造林、造紙一體化生產基地。該地區包括廣東、廣西、海南等地,這裡氣溫高,雨量多,比較適合種植相思樹、桉樹、木麻黃、加勒比松等速生樹種。但是,中國能夠為此造林的地域畢竟是有限的,而且林木的生長速度遠遠趕不上市場需求的增長速度。更何況在中國推進林紙一體化工程的同時,國際紙業巨頭紛紛以合資或直接投資等方式,正在加緊搶灘我國華南的宜林地區,並希望以此為「跳板」進軍中國紙品消費市場。因此,中國造紙企業必須「走出去」造林,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林」的問題。

 具體地說,中國可以由政府出面,幫助造紙企業建立一些長遠的合作夥伴,比如巴西、智利等南美國家。這些林業資源大國多和中國有著十分友好的關係,地域廣闊,在那裡種樹,生長速度比中國快三四倍;砍樹成本也比中國低,他們多是機械化操作。如果我們在那裡種樹,既可為滿足全球市場對紙的需求解決原料短缺的問題,也可給合作方帶來經濟和環保的利益。日本99%的林木都從國外進口,他們和加拿大、巴西等國都有此類的合作,在這方面有比較成功的經驗。比如日本政府出面和巴西達成協議,日本公司可以進入巴西種樹,再將木頭和木漿運回日本。中國政府應該及早就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如何利用全球資源制定新的戰略,出面和一些國家達成包括造林在內的資源合作協定,協助中國造紙企業「走出去」,在全球經濟合作中實現互惠共贏。(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