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2月1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2-19] 先知先覺與後知後覺的結果

■方潤華

 我曾多次寫下這樣的單張寄送給青年學生、朋友們:「先知先覺是上策;後知後覺、事後補救是中策;不知不覺,一路錯下去是失策。」

 先知先覺者對事物的感覺和認識較一般人快,究其原因是這些人平時已經做足功課,例如認真學習、勤於思考,對事物的觀察巨細無遺,分析入微,因此當周圍環境稍有風吹草動、行將變化,即可應用平時積累的知識和經驗,迅速作出應變處理,做到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盡可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能夠做到這樣,算是上策。

 孫中山先生曾經這樣評價「先知先覺」者:「第一種人叫做先知先覺,這種人有絕頂的聰明,凡見一件事,便能夠想出很多道理,聽一句話,便能夠做出許多事業,有了這種才力的人,才是先知先覺。由於這種先知先覺的人預先想出了許多辦法,做了許多事業,世界才有進步,人類才有文明,所以先知先覺的人,是世界的創造者,是人類中的發明家。」無論建設新世界、構建和諧社會,還是個人的事業與家庭等都需要先知先覺,在劇烈的競爭中,只有快人一步,才能著著領先,化腐朽為神奇,創造奇蹟。

 然而,要做到先知先覺,實非易事,要靠事主本身天生的資質以及後天的勤力,不斷學習,積累經驗,才能有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氣量。家喻戶曉的諸葛亮,他為甚麼能夠在「草船借箭」、「空城計」、「安居平五路」、「求東風」等多個難題都能以超凡的智慧逐一解決,原因是他除了有先天聰穎的因子外,還曾得高人指點,精通天文、地理,他博聞強記,更勤於思考,於是具備了先知先覺的條件和解決困難的智能。

 如果不具備先知先覺的條件,就要在後知後覺的基礎上多做補救工作。首先要「勤」,勤能補拙:勤學習、勤思考、勤發問,多總結經驗、多鑽研問題、多收集有益的資訊,明白到兼聽、多聽、多問、多寫、多講、多知識、多經驗是無形的資產,應持之以恆,好好愛護和應用這些資產。

 孫中山先生對後知後覺者的評價很有啟發性,他說:「第二種人叫做後知後覺,這種人的聰明才力,比較第一種人是次一等的,自己不能夠創造發明,只能夠跟隨摹倣,第一種人已經做出來的事,他便可以學到。」

 人是有自知之明的,只要「勤」,有進取心,可以從落後的地位追趕上前,所謂「後來居上」、「後起之秀」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要說的是「不知不覺」,這種態度雖不可取,如果不是麻木不仁,大都會醒覺的。孫中山先生這樣評價這類人:「第三種人叫做不知不覺,這種人的聰明才力是更次的,凡事雖有人指教他,他也不能知,只能去行。」有這種態度的人應該明白「不進則退」的道理,只有自覺地、迅速地改弦易轍,變被動為主動,認識到「勤奮」的重要性,不要一路錯下去,緊跟形勢,爭取進步,勿辜負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天願。(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