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2月22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2-22] 中國躋身世界經濟大國

 ■何亮亮 鳳凰衛視言論部副總監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還不是經濟強國。中國的特點是人口眾多,而龐大的人口能否轉變為生產力和消費者,則取決於有沒有相應的政治環境。中國的發展是為了和平,一個富強的中國將是世界穩定與平衡不可少的因素。

 中國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的最新數據表明,中國去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應為大約16萬億元人民幣,亦即大約2萬億美元。根據全國經濟普查資料核算,中國2004年GDP現價總量為159878億元,比年快報核算數增多2.3萬億元,增加16.8%。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指出,如果將中國去年的GDP折算為美元,中國的GDP在世界排名為第六,超過意大利,居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之後。

中國已入世界經濟強國的第二梯隊

 但是,西方媒體卻有不同的計算方法,有影響的英國《金融時報》昨天發表的社論就認為:「預計這次普查將顯示,中國經濟規模比原先的統計要大得多——多出3000億美元。假定這一數字大致準確,即便按照當前(被低估的)匯率折合為美元計算,中國也將超越英國和法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這種算法也有其道理。

 其實,以經濟總量而言,中國已經躋身世界經濟強國的第二梯隊。第一梯隊是美國、日本和德國;第二梯隊則是包括中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等國在內。和第二梯隊的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中國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潛力,進入第一梯隊將在未來5年左右的時間。

廿多年經濟發展成就值得自豪

 在19世紀中葉之前,中國在很長的時間裡,是世界上經濟總量最大的國家。這是在全球化之前的事情。工業革命和地理大發現使西方主導了全球化進程。在亞洲,則只有日本在二戰後抓住了全球化的機遇,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中國從鴉片戰爭之後,長期陷於內憂外患,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才首次實現了中國大陸的疆土完全統一,並且以計劃經濟的方式,實現了初步的工業化,但由於國際環境的限制,仍然無法參與全球化。1978年之後,中國對外開放,主動將自己納入全球化的進程,同時改革自身的經濟體制,二十多年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使中國在更加對外開放的同時,也能夠參與全球貿易規則的制訂,從而一舉擺脫了中國從近代以來在國際經濟事務方面的被動局面。

 中國重新成為世界經濟大國,是中華民族振興和復興的重要標誌。過去中國的領導人,對於中國的落後,具有強烈的危機感,因為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國,卻不是經濟大國,如果中國不能奮發圖強,「將會被開除地球的球籍」,就是對民族存亡使命感的一種描述。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現在的中國在經濟總量方面已經可以和發達國家並駕齊驅,遙遙領先於俄羅斯、印度等大國,這確實是中華民族的成員值得自豪的。

 當然,經濟大國還不是經濟強國;出口加工的大國,也還不是製造業的大國。中國不僅在人均產值在世界上還處於較低水平,還有幾個指標亟待追趕的,這就是:1,在世界大公司500強,中國所佔比例太低,遠不如日本和韓國;2,在自主創新方面,中國還不是發達國家;3,中國還缺少在世界上有廣泛影響的著名產品品牌。

和平富強的中國有利世界穩定與平衡

 中國的特點是人口眾多。沒有這麼龐大的人口,就沒有中國近二十多年生產力的飛躍發展,更不可能成為世界最大市場,而龐大的人口能夠轉變為生產力和消費者,則取決於有沒有相應的政治環境。一方面,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中國的任何數字除以13億人口,就變得很小;另一方面,龐大的人口也成為中國獨具的優勢,這次全國經濟普查就說明了這一點。去年展開的首次經濟普查,首次比較完整、準確地調查了當前中國的「家產」,調查的結果發現,許多民營企業和服務業的企業,過去從未被納入國民經濟的統計範圍,因此它們的產值從未被列入GDP。實際上,中國內地的地下經濟規模也不小,也從來沒有被列入GDP。無論如何,新的全國經濟總量比過去增加了近一成七,相當於印尼或土耳其全國的經濟總量,說明了中國經濟整體的規模,確實比人們所了解的更大,甚至北京的中央政府也未能完全準確掌握,而經濟普查就填補了這一缺陷,為國內外提供了有關中國經濟總量的比較準確的數據。

 中國的崛起是歷史的必然,中國終將成為世界經濟強國。(本欄每周四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